第十八课(9 月 11 日)

今天老师主要讲何谓修学,老师把修学分为修行和治学,我们讲的治学的方向和儒家的治学不同,虽然借用了儒家一些理念,但过程和目的却不尽相同,不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行也是如此,与社会上的也不同,修行不单指像道士、和尚、居士这种才叫修行,而别的就不算,修行是一个很大的范畴。

修行老师也把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修炼,一部分叫行走,行走不是传统的旅游,传统的旅游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而老师说的行走是与修行和治学相关的,形式有点类似于旅行,只不过内容不一样。

修行和治学互为阴阳,是不可分的,也就是对立统一关系。不修行就没法治学,就像开车既需要踩油门刹车也需要调整方向。单纯从概念上理解就可以了,而实际过程中要去炼去做才能体会到。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起来很容易很轻松,但如果不去真正的做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而如果做的方向和内容与修行治学不太相关,也没什么作用。

找老师学习的人都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锻炼身体,有的是为了炼功,有的是为了修行,有的是为了治病,而带着不同的目的上课,也会自动过滤一些课上的内容,听者会更多关注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或者跟自己有关的内容上,而忽略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而治学需要严谨性,因此特点就是比较矫情,这样会让身边的人不舒服受不了,所以最初的时候尽量少说话,别招人不待见。但如果不“矫情”,那么也就谈不上治学了,刨根问底的精神才能把道理搞明白搞清楚。老师举例自己对节日祝福信息的态度一直是不理踩,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如果“矫情”一下讲,那些祝福的话有哪些能实现?能做到?而光用嘴说空洞的话有什么意义?既浪费时间又不产生价值,如果真的要祝福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实际的做,当然,这是老师这么多年一贯的风格,因此也挺不招人待见的,所以老师每逢过年过节都不会给别人发祝福信息,收到的基本上也不看不回,如果实在免不了俗,也就回复祝对方当下快乐,这其实都很难做到。而对师长朋友,老师都是亲自去看望一下,请人家吃个饭,以前也到老师家帮忙干点活啥的以表敬意,不过老师的老师一般也不怎么过节。不过矫情也要分时分事分人,对自己能矫情就要矫情,对重要的事情要矫情,对关键的人要矫情,剩下的就别浪费精力了。比如斫一把琴的木材,最开始先要用刀砍斧剁修出大概形状,然后再用刨子细修,最后才用砂纸精磨,而不能把顺序搞反了,我之前问问题有时候就是颠倒了,上来就问一些细节问题,对于还没成型的材来说没有意义,起不了作用,到了该有的阶段就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那样才能起作用。锻炼也是如此,刚开始别考虑太多细节,就是大刀阔斧的炼,炼到一定量了再一点点研究,研要细研,究要深究。人都是对有价值的人事物就会投入更多,而对无价值的人事物就渐渐远离,而如何判别价值就基于的是个人的价值观念了,老师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俗话讲用得着朝前用不着朝后也就如此。

修行即是修正后再执行,而这个过程带来的结果往往也并不都是乐观的。就像医嘱一样,有的人会乖乖地听话,但有的人也管不住自己,所以并不是有了修行的原则和方向就一定能接受和改正。

而站桩首要讲放,就放在那别管,让它自然调整。有一部分是这样让它自然发生,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后天去参与调整,但参与的方向、尺度、时机是很大的学问,参与早了晚了都不行,干预过多或过少也不行,所以才需要老师来指引,自己也要明理,如果不明理不听指引,那问题就大了,以前也有过这样的学生,自己想怎么炼就怎么炼,最后被老师开除了。明理是治学和修行的基础,只有明白其中的原理才能往好修学方向发展。而现在能真正懂这里面的原理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都是忽悠,各种和尚、道士、大师在网上忽悠大众。就好比在老师去西藏的路上遇到的那些磕长头的人,有一次在大昭寺门口遇到一个,磕完自己在那里流泪,老师问他为何?他说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很幸福很激动,老师不解,如果说最后磕在寺庙门口那一个头实现了愿望,那之前的那些算什么?是不是前面磕的不虔诚?如果不是那么都很虔诚为何要等到最后这一个?如果说之前那些也是虔诚的那和最后一个没有区别的话,是不是第一个也就实现了愿望?所以,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一个数学账,用自己认为的方式来感动自己罢了,这是个逻辑上的错误。释迦摩尼没磕过一个头成了佛,那不比我们普通人更幸福?为何我们要用这种所谓的“虔诚”行为的足够多的数量才能感到幸福殊胜?有的事情是需要量的积累,有的事情是需要程度的深浅,虔诚应该不是靠量,而是程度吧,所以原理不懂就是自欺欺人。

现在的健身、瑜伽等都不是懂原理的人在练,如果懂,估计都不会去练了,根本达不到健身锻炼的效果,只是在折磨消耗自己的身体罢了。

修学有的时候要刨根问底,但有的时候要不求甚解,这要看遇到的是什么问题什么事情。

宋明理学的很多人在治学方面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炼功也并不是气血越足越好,采气越多越好。

什么都要适度,也要看具体环境因素。

而修学也不能着急,就像播种,刚种下种子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变化,也许好长时间也没有区别,其实里面在产生深刻的变化,一旦根深蒂固后,生长出来的也许就会枝繁叶茂。我们才几个月的时间,正是扎根的过程。老师每周都会问一下我们每周的情况,我想也正是帮助我们“施肥浇水”修正的作用吧。

每个人的个人情况不同,修行锻炼的过程也不同,因此也需要因材施教,这是最考验老师的地方,而大部分社会上的“大师”都是一个样子教,这能教出什么来呢?而很多时候即使因材施教,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本身的气血就在下行,身体机能也在下降,锻炼也只是减缓这个过程罢了,所以很多时候也不要想太多,不用了解那么多细节,就是闷头傻练,方向有老师帮忙把握着,就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别想那么多,先开上车走出去再说,想想当年自己第一次带俩娃出去旅行不就是这样么,在家里准备了很多东西,也有朋友劝告太危险,后来就不听不想直接开出去再说,结果一路下来殊胜的不行,跑出去将近两个月才回去,也是那一次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在很多事情上的认识和以前不同了。就像人生路上哪能都做好规划前行,一切其实都是未知大于已知,而且什么时候都会有羁绊阻拦,而修学就是要把这些羁绊阻拦做为动力来激励自己前行。

很多道理是没有错,但并不是适合普通人,比如有的人讲无为、讲超脱、讲无极,这些都是大道,都很好,可即使知道了能怎样?能做到吗?别说普通人,就是历史上的一些名人也做不到啊,更何况普通老百姓,所以讲的道也要符合自身情况,道德经不是谁都看了就有用的,很多传统经典是给皇权贵族写的看的,老百姓就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再说,所以我们即使懂了道理,也是相对的懂,也做不到绝对的懂,如果不能践行,懂了也没用。如果学了东西不去用,也是白学,所以学以致用,修学就是修行加治学反复践行的过程。

对于养生,《黄帝内经》还是比较有指导作用的,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与曾经的河南河北相似,黄帝内经总结的东西就是在中原一带的规律变化,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一看前面的几篇内容。比如现在是秋天,里面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季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道家讲“天人合一”,老师问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我和王哥都谈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但我觉得我其实从没有真正去理解过这句话。老师解释到天字中有两横一人,人在天地之间,并未超过天,也就是人是天地孕育出的万物之一,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外有大天地,人自身有一小天地,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天人合一不是讲一种方法,而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一种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但要细讲其中是有层次顺序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不管人想不想都合着呢,而存在的问题不是合,而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合?至于为何不合以后老师会慢慢讲。为什么要说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因为要大的合小的,天比人大也就是天人合一,要理解这些深层的逻辑关系才行。所以学传统文化要先把传统的东西学明白了再讲超越,不能上来就摒弃传统然后直接超越,想必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吧,可以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去创新,毕竟很多东西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沉淀总结出来的,必然有它的道理。就像斫琴,可以先学做传统制式,学明白了以后再进行改良创新,而不是上来就推倒重建,而有很多人为了标新立异就不管不顾,也造成了很多传统被破坏。就像天人合一,天地蕴化出人,肯定天地大于人的东西多的多,人想合于天地可能么?人有的天地都有,人没有的天地也有,怎么合?而且本身就合着呢,研究怎么合岂不是多此一举?但现在大部分“大师”都在教人怎么“天人合一”,荒谬绝伦。而练的人也不懂,活在底层欲望中总想将天地之能量为己用,越这样越合不上。所以,我们讲锻炼其实是一个认识过程,是在锻炼的过程中去认识这些道理,去体会这些内容,去验证这些理论。而不是想着怎么锻炼合上天地之道。所以炼功的过程中去认识自己为什么合不上才是真正要解决的。就像《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那样,人本身可长命百岁而不衰,为什么现在的人多生病,除了不懂养生以外,是不是还要搞清楚为什么会生病,而不是靠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去医治疾病。不明究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还有很多人遇到问题就诉诸宗教信仰,然后宗教给了一套“往生极乐”和“因果轮回”的业报理论,多做善事多捐助财产就能减少业报,然后就能怎样怎样,可问题真的解决了吗?那些在寺庙中做了半天义工的人就能不生病了?除了忽悠老百姓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具体的问题还是要先找到具体的原因,而不能拿一些广义的概念去遮蔽问题,超脱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能做到么?因果的确是存在,可宗教的因果关系和我们老百姓的没有实质性的关系。很多概念都被乱用愚昧普通人。

其实还是为了服务自己的私欲罢了。这就是为何要修学的原因。

所以以后在修学过程中,要认清这些问题,认清这些事情,认清这些人,别被这些东西洗脑。有些人对谁都感恩,感恩这个感恩那个,双手合十感恩一切,千万离这种人远点,拿什么感恩?就拿嘴么?不如真正去做一些实际的东西有用。老师遇到这样的人大部分都直接拉黑,懒得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去关注。

学然后知不足,行然后知如何修,因此要走出去交流切磋,走出去也要有能力才行,所以还是要好好炼才行。

教师节我送了老师一个龙蛋,也因为这个才知道了茶壶里的道道,这礼物送的简直是一个败笔,不过老师并没有嫌弃,而且留下来用了,因为这是我送给老师的第一个礼物,从人文的角度来说很有意义。真是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