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第二十四课(10 月 23 日)
今日霜降,补重阳不如补霜降,除了食补也可以喝茶补一补,老师今天给我们准备了黄精大枣茶。黄精补气,大枣补气补血,黄芪也是补气,但补的位置不同,黄精和黄芪入肺经和脾经,补肺气脾气,不过黄精还入肾经,黄芪能固表。大枣补血,同时在这其中具有中和药性,平黄芪的躁性,也入肺经脾经。身体中有营卫二气,营气主营养,卫气主保卫。营气行于经内,卫气行于经外。卫气与肺有直接关系,黄精益卫气。虽然这些都具有补的作用,但不适合常喝,虚不受补,比如四君子汤虽好,但也不是谁都适合,需要对症下药。
现在很多中医学了很多高深的医理,但很多基础知识上却犯错,例如在一些文字发音上面,心肝脾肺肾的脾(二声)大部分医生都读成三声,还有腧(四声)穴(二声)读成一声和四声,还有血读四声,不读三声。有人说学的是道理,何必较真在一个字的发音上面呢,道理懂了不就行了。难道中医不就是对疾病较真才行么。否则差不多就得了能是好大夫吗?中医中药可以了解一些,不过如果不干这行也不用了解太深,而且这里面门派众多,各门各派说法不一,学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心性不定的时候也不要瞎学。并且学中医到达一定程度容易让人生躁,尤其懂了一些医理也能治一些病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样子,到处开始显摆了。老师建议还是好好炼功,慢慢懂一点医理道理够用就好。
医字由匚加矢字组成,而这是简体版,繁体醫由医加殳加酉组成,更古老时是医加殳加巫组成,因此医与酉时肾经有关,肾乃先天之本。上古时医与巫师有关,医与巫的发展密不可分。
经络不是方向区别,而是大小的区别,古人从上古有巫开始就与疾病做斗争,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到汉代基本掌握了人体规律,从而总结出人体有经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络脉十五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微络,还有十二经筋。可以把子午流注背下来。这些基础知识老师在课上只是简单讲一下,课后还是要我们自己去看书学习背记补上。梨园像文简道渊等师兄师姐他们这些基础知识都掌握了,老师一般很少再讲这么基础的东西,这也是为何把我们放在大厂上课的原因之一。层次的差距是需要用时间和精力努力去弥补的,即使付出再多也未必能马上补上来,更何况不花时间精力去学习研究呢。
经络有标本、根结、四海、气街,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全然不知,老师也很无奈。
四海理论则是关于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四海包括髓海(位于头部脑中)、血海(位于下腹部冲脉中)、气海(位于胸部膻中)、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胃中)。这些部位不仅是气血的汇聚点,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关键作用。
而冲脉和带脉对炼功和养生都很重要,要重点了解一下。
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面孔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肚腑三里留,如果身体这些部位不舒服,可以按摩这四个穴位,能够起到一些缓解病痛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穴位有两种取穴方法,一种是同身寸取穴,另一种是顺经摸穴,前者靠身体尺寸量取穴位,后者就要靠手上功夫感应摸穴位,这就要有功夫了。这些都是中医基础知识,自己课下补,老师深刻体会到当年老先生教人时的无奈……
老师把养元九势的剩下式子教了我一遍,然后让我教了本澄师妹培元九势的三个式子。
现在炼全部的式子是为了将来化简只炼其中一两个式子做准备,就像弹琴开始要多盘曲子练指法,但到了后期可能就只弹一两只自己喜欢的曲子了,这也是化繁为简的过程。
最近尝试挑战了一下站桩到三个小时左右,也并没有太多感觉产生,我以为时间越久会有特殊的感受,原来并不是,反而是平淡的。
人与人的比较有时是不经意间的,有时不一定是有意为之,而且也不一定是自己主观意愿,也会有被动接受的情况,那么如果能力小的时候,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身边的人,通过锻炼提升能力大了,要尽量去保护环境,保护道统,保护传承,保护文明文化,这才是修学应有的态度。而比较是为了区分好坏善恶是非对错等等,不是为了赢得什么,是为了明理。
最近受到老师的指导和启发,好像有一点点开窍,在一些过去虽然好像明白的道理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把这些理解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一直喜欢的摄影,渐渐明白了深刻的审美能力是什么,以及有些看似平平无奇的摄影作品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之作,而有些大师为何能成为大师,不是因为卖弄技艺,一个人的技艺再精湛,如果没有深度的内容承载,那么也是空洞乏味的存在。而好的东西是耐人寻味的,能够通过拥有相同层次认知的人产生共鸣,那种共鸣的惊喜感觉令人心旷神怡,这也是为何古时有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以及子期死后而伯牙绝弦的事迹。越来越理解老师讲的层次的区别。所以今后可以用摄影的手段把老师讲的一些东西用照片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尝试也一定会很有趣吧。
而一个人其实本元具足,如何能把这本元激发出来,需要有明师指引和自己愿意接受启发,双方合力才能起作用…
单靠一方都没用,而如果机缘火候巧妙,甚至还能有奇效。想来这也是教学者和修学者共同带来的成就感吧!
而老师讲的很多理和法其实更应该结合生活应用在日常,,炼功会让自己越来越精力充沛,有了精力就可以把日常生活过得更好一点,比如可以把屋子打扰更整洁,心情也就更愉悦,有精力多挣一点钱也就改善了生活质量,气血循环通畅身体越来越健康也能够多陪一陪家人朋友,其实一天也就锻炼两三个小时左右,剩下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做以上的事情。那假如一个人从二十多岁开始每天按这些理法去做一直到四五十岁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能不好才怪呢吧。时间无法倒流,那从此刻开始,往后的日子这样做,到自己五十岁六十岁甚至更久会怎样呢?
真修在本心,如果能一直这样修下去,即使外部环境再乱再浮躁,自己能在内心中创建一片净土,能让自己更中正安定,何乐而不为呢?技法功法知识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去修正自己的观念习惯行为,只有这些修正了才能指引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修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求真的过程,而真要求真要内在真,不求不得,求之不得,如何能得,还得真求。这像个绕口令,但探究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一个人从出生时有真而虽外部环境影响和自身成长失真,然后再修学而求真,这就是人生的过程,而大部分人都只停留在前边失真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而不得真我。所以真修在本心,修得真心在,真亦假来假亦真,从而借假修真。
我以前有一个问题就是情绪化严重,从而总会被情绪影响自己的心情,跟老师学习这一段时间的确让自己越来越平静,不知是因为自己过的生活越来越简单,接触的人越来越少,还是修学带来的作用,但我还是想探究一下人该不该有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不是可以真的控制,或者换句话说社会主流都在宣扬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没有情绪化波动,这是过去听过最多的说法,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也在强调要能应对自己的情绪波动,能够化解情绪带来的影响,而这更多是讲对负面情绪的影响,所以心理学专门发展出一个门类叫“积极心理学”,更多也是让一个人如何改变观念从而对发生的事情有一个不同的视角和解读。老师讲人只要活着就会产生情绪,尤其面对自己在乎的人和事,面对得失的时候,永远会有放不下的情绪产生,而有修为的人不是没有情绪,只是在情绪表现上看不出而已,也就是虽泰山压顶而面不改色但心里也跳的很快。所以并不是人应不应该有情绪的问题,而是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处理这种种情绪,而一个人静与不静和情绪其实无关。换句话说,开车时能不能听歌?看情况而定,如果是个新手估计没有心情听歌,如果是个老司机听歌聊天都无所谓吧,所以心静和情绪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层次不同也就会决定对这两者联系的程度不同,而我一直认为情绪会让人心不静,看来是自己功夫修炼的不够,功夫炼到一定程度就能切换自由了吧,这个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到,因为只有能做到的时候才能理解到。
人不可能无情,反而人应更细腻地去感知世间万物的情,对人的情、对动物的情、对植物的情、对食物的情、对事物的情、对物物的情、对时空的情等,而这些情才构成一个人的人生过程,也因此可以理解静与情之间的关系本不矛盾,反而是用来修炼自己心性的养料,从这过程中去认识静,体会静,修炼静。
自注:
应该严谨讲:经络是经脉和络脉总称,而人体有成千上万的经络,先人依据规律总结主要经络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十五络脉和十二经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