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第二十八课(11 月 20 日)
我修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每个人修学的目的可能都不同,今天老师跟我们探讨了这个问题,然而这只是问题的开始,并不是问题的终结,所以后面修学之路将会带着这个问题前行。
修学的格局和高度不同,视角也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修学的高度呢?就如一座 108 层的中国尊和一座襄颖园的 31 层住宅楼所能领略到的风景是不同的,而决定高度的应该是根基,根基越深能支撑的高度也就越高,换到人身上就是根器的高低决定了个人修为的高低。那么根器是先天造就的还是后天可塑的呢?既不完全取决于先天,也不完全可塑于后天,换句话说先天那部分无法改变只能认识,后天那部分可以改变,但改变也是基于先天的那部分,两个相辅相成,而通过后天的修炼也是为了更清楚的认识先天,这也是为何修学中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但每个人都会有差异,好比说一个天资聪慧过人的孩子,如果后天没有良好的引导,那么是不是也不会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出来呢,这就是很多小神童的结局都不太好的原因之一吧,然而一根朽木能否成为栋梁之才?一块茅石可否雕琢成精美之器?相信不言而谕。当然,物尽其用才有价值,不是栋梁也不必非要勉强为之,很多浑然天成的朽木反而成了一种艺术之美,可能还是要保持住自己最初始的朴就行吧。所以合适很重要,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那个度呢?这与一个人的追求有关,那么人的追求又是什么决定的呢?这和人的经历和见识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经历和见识会影响一个人的三观,经历的人和事,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影响越大也就越有不同的感受,见过的世面越大越多,也就会有不同的视角,然后就又来影响自己的观念,而观念又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就这样循环往复。
由果倒推因是一个找到自己目的目标的方法,很多时候自己对当下的状态并不是很清晰,那么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倒推出当下应该具备的状态和条件,从自己人生阶段性追求的目标倒推到现在,这个应该具备的条件和状态和当下现实的状态条件的差距就是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我自己,想要自己成道且帮助别人成道,这个想法很好,但其中有个问题,就是道和佛是有共性的,如果按照老师讲的佛家的逻辑,如果已经成道也就无帮助别人成道之说了,所以逻辑上就有错误。那么自己修学的目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还是要好好再思考一下,然后再用由果倒推因法来评估自己还欠缺什么。一个人如果拥有什么,还会去追求什么吗?如果一个人很健康,还会追求健康吗?一个人很有钱还会追求钱吗?一个人很有智慧还会追求智慧吗?那么反过来那该会追求什么呢?这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人见识得越广博,也就能更开阔视野,从而也就让自己的认知局限越小,但终究还是会有局限性,所以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打破自己的局限,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幅漫画,一个人被牢笼囚禁起来,然而牢笼之外只是无限放大的牢笼而已。也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副字画,写的是“险路导师”,画的是一个人走在一条通往高山上的曲径通幽之路。人想攀高山如果不认路,就需要向导,而修学之路需要导师指引,但山外有山,只是不同高度的山领略的风景不同。想起老师曾经讲过,如果站在珠峰顶上会看到什么?还能看到的应该都是跟它差不多高的山了吧。所以如果只是站在当下的高度就很难去领略更高高度的认知,也就存在了遮蔽效应,当下的认知无法指引自己走向未来的道路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这也是修行中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我以为”,我以为我会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就能怎样,我以为是这样那样。这很要命,那该怎么办呢?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定义健康?是医院还是自己?是自己觉得自己健康还是别人觉得自己健康?很多时候自己认为的健康可能比医院认为的健康更健康,也有可能自己认为的健康其实很不健康而自己不知道而已。健康的标准有客观有主观,主客相结合可能会更健康一些。这又涉及到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身体?体乃人之本也,那么从这个角度讲,身更多是有形的那部分自己,而体更多是无形的那部分自己,有形和无形整体构成了一个自己,有形的部分缺失不会影响无形的自己,而无形的部分确实就影响了有形的自己,这也是本我的重要性,我的理解是自我和本我对应的有形和无形,身是宅,体是本,本是本我,是本元,是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叫什么?行尸走肉,这也是为什么叫体乃人之本也。而这又引申出另一个词的意思,什么是死?什么是亡?死其实更多是指肉身失去生命体征,而亡是指灵魂(本元)的消失,如果人的灵魂和肉体并没有散开,那就还不能说是死亡,还能有救,这叫死而未亡,如果散开就是真的死亡了。这也是为何我们传统上有停尸三天的习俗,有时就是等灵魂还阳的情况发生,而有功夫的人是能用功夫还阳的。我们修行懂得医道有一个原则,治病不救命,说直白点可以帮助别人减轻病痛,但不能干涉别人的因果。
而大部分人认为的不健康其实更多是指身这部分的不健康,养生其实是在养身而已,却忽略了体这部分的健康,养生缺了养体就缺了本,那养了半天只是在养肉罢了。这也就是以前讲的性命双修的重要性。如果忽略了自己的心性,那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现在很多人都不自知,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可很多时候是在好心办坏事儿。
善恶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定义善恶?看不见的善和看不见的恶还是不是善恶?猫捉老鼠谁善谁恶?喜欢猫的会觉得猫善,逮老鼠是除害,然而老鼠的儿子会觉得猫是善的吗?老鼠的恶是为什么而恶?谁定义的恶?免费教人功夫或免费给人治病这种行为看似是善行,但如果放在大的社会环境中,有的人就只能靠教人家功夫赚钱养家糊口,或给人看病讨生活,这些人靠自己本事赚钱有错吗?只要不坑不蒙肯定没错,然而免费的人会不会给这些人反而带来了一种恶行,既然有免费的,那大家都去找免费的不去找花钱的了,是不是那些人就饿死了?市场经济下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劣币驱逐良币。有时角度不同,所能看到的风景也就不同。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也可既授人与鱼也授人于渔,只是要看对方适合怎样。
万事万物的价值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的角度,而不是取决于市场,市场只是衡量一件事物的价格,而这事物背后有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价值。一把古琴,如果从市场角度来看,材料成本加人工成本加其它成本就构成了这把琴的价格,也许是五千,也许是五万,也许是五十万,也许是五个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一把是我自己斫的,一把是我买的老师斫的,一把是老师的老师斫的,一把是唐朝古人斫的,然而可能它们的实际成本都差不多是五百元而已。
情怀和文化赋予了事物太多价格之外的价值,还是那个问题,什么是价?怎样才值?真正的艺术品是无价的,它服务于大众而带来的价值无法用金钱去衡量,比如一幅画它对人类审美的影响,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但为什么普通人理解不了很多艺术品或艺术行为?因为这就又需要认知水平的提升才能达到,很多真正的艺术家他/她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普通人不一样,换句话说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三观,而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然而如果普通大众没有这些认知思想,也就很难达到欣赏和理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思想的解放,随着见识的提升,逐渐有些人就会理解一些过去的艺术形式。艺术应该是超越了时空的存在,否则不能称之为艺术,老师说艺术更接近于道,这句话很贴切,道是超越了时空的存在,是超越了现实的存在,是无时无刻在服务于众生,只是我们认知不到,理解不了而已,这也是道不求回报,不要回报,只是默默的在影响着万事万物,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个价值是无法衡量的。道可道非常道亦或道可道非恒道,不管哪个版本怎么断句,老师总结自己这些年悟道为猫有猫道,狗有狗道,我有我道,万物各有其道,以我之道合于天地之道,方为正道。而我道得于反观天地之道。
程门立雪的典故体现了杨时求学拜师于程颐的诚恳,然而必须要这样才算诚吗?如果不知道老师何时醒来,那先找地方避避雪是不是更好点?万一冻坏了还有求学的资格和条件吗?真正的诚不是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甚至有时只是感动自己要挟他人,我都这么努力这么为你付出了你还不感动吗?世间很多痛苦皆源于此。如果三观不合,做再多也是白费。因为就不在一个频道上面,又怎么可能让两条平行线有交点呢?三观决定了人后天的根器。
人对工作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什么才叫工作?什么是适合的工作?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什么是找工作而不是工作找自己?我们对所做的事情是否还有热情和兴趣?是否还关心所做的事情本身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工作?
今天学到一个关于禅的新解释:delicious 翻译过来就是美味的,好吃的,肯定馋,哈哈。还有一个翻译叫:得离舍死,每一个字都很禅意:离苦得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虚岁和实岁按理来说应该从生命最初始的状态开始计算,这个叫实岁,出生后的年龄是虚岁,这是老师的见解。
人不能光自洽,应该是圆融,这两者是不同的。佛家还有一句话叫反观诸己,意思是通过观他人返回观自己,这个观自己是由外向内,而还有就是由每时每刻的自己去观自己,这是内观。那么什么是自什么是己呢?自和己是一回事儿吗?自和己其实也是对应人的身和体,老师给小黄同学画了这两个字的区别,我们猜这和太极有点关系,这些到底是什么关系?自更多是阴阳和合之道,而己是区分阴阳和合的那条线,但这条线的作用不仅是为了区分阴阳,而是为了让阴阳之间形成转化,也就是说,太极生两仪,两仪反修回太极。而自己就是在这个转化修行过程中来回熔炼最终回归本元的状态,也就是老师讲道家丹道修行的终极目的,达到纯阳之后即为太极之道。怎么达到?用自来炼己,自这个宅是熔炉,炼化成己这个本元后即可成道,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对不对?后来师妹分享了笔记本上老师给她画的东西,果然是和太极有关,越来越有意思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