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第二十九课(11 月 27 日)

老师问我们这周过得怎么样?我觉得自己这周有退步,上周还觉得有进步了,而这周就有懈怠,不知是不是因为有点膨胀了,老师说退步也挺好,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屋子挺整洁,但一收拾就乱了,为什么?因为把一些东西翻了出来摆在了面上,这是好事情,因为再往后就会越来越“整洁”了。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就像高山离得远时不觉得怎样,感觉可能也很不怎么高,但当自己离得越来越近的时候,也就越来越看不清,因为身在其中,同时也就能感受到并非像在很远的地方看时那么低了。就像老师曾拍过一个视频,珠峰在老师脚下也都不到脚踝的高度,但如果往珠峰的方向靠近,越来越近的时候,珠峰会在自己的什么位置?自己的感受会怎样?

老师今天又教了大家掰扣步的掰步基本功,筋是越拉越紧,所以开胯拉筋不是越拉越开,所以老师主张舒筋活骨,而不是抻筋拔骨,如果抻筋不天天抻就缩回去了。一字之差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行住坐卧是有次序的,而不能乱炼,炼功不能追求感觉,外面那些靠各种“感觉”诱导学员的“大师”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依赖,但感觉并不是真实的功夫,只能叫功感,而这个因人而异,如果靠这个,就和吸毒没什么两样了。

老师又教了一套推拿调理的手法,还是要手上有功夫效果更好,原本是全身上下的手法,但今天只学头部的手法中的前几个。这套手法对调理人精神疲劳、心累、肝郁等问题都很有帮助。

中医的辨证是辨别的辨,而不是辩论的辩,虽然两个字可互用,但唯一在中医理论中用辨字。

空手玩弹簧、气球、波浪也挺有意思。

我们炼的功夫基本上都是祛邪扶正,升阳固本的,而所谓的“灵魂”这类东西都是至阴之物,最怕阳气,因此好好炼功,不用胡思乱想,也不用太关注乱七八糟的东西即可。

程明道答张横渠的《定性书》解释了何为定,这个定不知道和老师的心法中的“定”是不是一个定?两忘则澄然无事矣。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有空也可读一读。

传统文化真的博大精深,

天医祝由十三科秘法,如果有机会可以深度了解一下。

老师果然是好茶之人,各种各样的茶,最近翻出来的武当山龙井绿茶赞不绝口,据说都放了七八年了。下午喝了十五年沉的熟普,是老师当初刚开始教学生的时候买了留存下来的,很有纪念意义。又喝了十七年的生普紫芽。自己喝茶的适应力越来越强了,但是在品茶的功夫上并没有什么进步。很多时候,好的感受不一定要用语言去表达,而是沉浸在其中的自然状态就已经表达了,一旦用语言去描述,就破坏了那种状态,而且传递给别人可能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去描述,这样的表达就有失偏颇,因此,真正的好的表达是不用语言表达,而用状态表达,这也是最初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静的状态才是静的最好体现,自己仍然还是肤浅。

所以每次上完课自己写的课程内容记录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表达呢?显然不是,因为很多东西在用文字去表述时已经失去了当时状态,看的人也只是看个大概,记的人还会记错和记漏,能传达的内容也就更少了。这个要不要在新的一年调整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记录呢?

一个人见识和经历的再多,如果不去学习、不去反思、不去修正自己,其实也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这才是修学的重要性,有明师指引在人生险路才能不会迷失方向,也能少走一些弯路。

窗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格外温暖,虽然没有暖气,人与人在一起有共同的追求,身心都是热的,“歪瓜裂枣”的甘甜不是谁都能品尝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