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第三十课(12 月 4 日)

不轻言体会,为何?因为体会这种东西需要一点点积累才能越来越清晰,如果积累得不够,体会也就不会太深,就像好的普洱生茶,如果想要喝到口感更佳的味道,除了原材料得好以外,还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来转化,让它自身转化,而不是人为干预。学东西也是如此,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一点点转化,慢慢体会。

如果真正的无极大道那么容易体会到,想必大家都能成为圣贤之人,然而为何自古至今圣人寥寥无几,就是因为这大道并非能轻易体会得到,因此才要经年累月,而且还不能过于平淡,需要多经历一些事情,多见识一些风景,多接触一些人性,才能提供转化所需的材料,从而能够持续发酵。大家都活同样长的前提下,为何有人能够越来越通透,而有的人仍然浑浑噩噩过一生,这就是修学的重要。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说修行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很多人以前都拿修行这个词来做文章,动不动就讲人生不过就是一场修行,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谈不上修行,真正要修,必须要自己主动去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身体力行的去解决问题,谈何容易?

就像一个人刚步入人生旅途,真正该做的是先搞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再去做,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想改变,那就改变再去想再去尝试做,这样不断的尝试总能搞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如果在最初就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学校的安排,公司的安排,社会的安排,命运的安排,不去主动尝试更多可能性,这样的人生索然无味,这趟旅行都了无生趣,谁愿意过这样的人生?

然而很多人也站在了反面,给别人安排这安排那,好像自己很懂一样,老师讲了自己邻居的故事,从小这个孩子就被爸爸培养读经典,例如资治通鉴、道德经等,中外成功励志书籍也读了不少,因为自己是开公司的,小有成就,给别人安排事情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但孩子连高中都没考上,最后上了一个艺术类高中,孩子很多观念都是扭曲的,错误的,父母却浑然不知。而孩子自己也是迷茫的,只是臣服于父母的权威,父母能提供给她更好的生活保障,也就逆来顺受的活着,可其实这个父亲所拥有的知识很有限,那天在楼下茶馆遇到跟老师交流很难,但还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怎么能教育好呢,自信源自什么?可能是权利,而不是文化。而做为父母都为了孩子好,都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但应该先评估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能力就先闭嘴,自己好好研究学习,而不要自以为是,害人害己。想起曾经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的教育必然要失败,因为如果孩子和自己一样,那算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何况孩子不会跟我们一样,如果努力半天也就成为了我们自己的水平,那挺失败的,如果想让孩子比我们更强,那他们一定不能听我们的教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提是突破前者,所以不能按前者的经验教训去做,这真是一个矛盾的世界。

修学也是如此,如果前者留下了大量经验教训和方法,自己想要超越前人那么怎么超越?先不说超越,就先说达到前人的水平,那也要把前人留下的东西学一遍实践一遍验证一遍才知道行不行吧,这就已经很难了。因为世代积累传承留下了太多东西,靠自己有限的一生怎么可能学的过来,所以还是要有所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然后再去坚持下去,当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才敢说体会到了什么,是不是能够超越前人的总结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还是说触碰到了前人总结的体会。很多经典很难超越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任何一个文化文明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经年累月的积累形成,世世代代的人去实践检验再添砖加瓦,才构建了文明文化的高楼大厦,可当今人的通病是直接站在这高楼顶端谈体会,谈感受,谈心得,谈方法,谈经验,用什么来谈?

过于追求结果,也就失去了过程的美好,而很多好的东西,其实都是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比如自驾旅行,是慢慢开慢慢欣赏路边风景有意思?还是走高速直达目的地有意思?如果是出差,想必需要尽快到达目的地,但带着出差的心情能体会到啥?人只有慢下来,没有什么压力,也就是放松的状态,才能体会到旅途中的美好吧,这不就是自己疫情这几年带孩子自驾旅行中得到的体会嘛。西游记中猪八戒吃人参果那个片段不觉回想起来,为何他尝不出人参果的滋味?想来老师总说我司茶没有情感,没有滋味儿的原因也是由于此吧,看来自己应该先放下果,而回归过程,才能乐在其中,否则就跟服务员倒茶倒水没什么两样了。

很多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明白,但有时就是无法接受那个结果,这也是人生痛苦的一个根源,很多时候还是对果的期待造成了无法接受,而情绪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酵,所以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这让我又想起自己第一年带孩子长途旅行四十天时是怎么想的?只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终极目的地,到达湖南浏阳孩子的同学的老家,然后这个过程怎么走,要经历什么没有预设,没有攻略,没有路书,就想自由任性的走一次,这也就是对果没有期待,就沉浸在这个过程中……

而这次旅行是自己有生以来体会最好的一次,虽然以前也会有家庭旅行,但都是短途短时间,且有行程安排,总感觉像在赶场子一样,体验感并不是很好,只能说哪哪地方去过,至于留下什么就不太记得了。可这次旅行经历带来的感受完全不同,终于体会到什么叫自由的灵魂是多有趣,一路上的小确幸小欢喜小意外都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果,从而也真正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事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年暑假都要走上一趟,旅行真的会上瘾,但这个是基于没有期待的结果,并不充分的准备,一切随机的安排,以及悠游自在心情。像极了人生,像极了修行。

老师今天教了大家另一些基本功。炼功也要适合自己,有些炼得了,有些炼不了也别勉强,东西再好,炼不好反而容易伤身体,其实到最后就炼一两个一直炼下去就行了。炼功如果有闲暇时间,一个人炼个四五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工作比较繁忙,一天两三个小时也可以,最重要是每天都要炼才行,初学最重要是养成习惯,不能断,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炼固定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规律习惯。人静了炼功也就慢了。如果全脱产的话,炼三年一小成,五年能入门。学什么都要自发才能长久,并且要有付出才会珍惜。

欲望和能力相匹配才会舒适,如果欲望大于能力太多就会痛苦,如果能力大于欲望很多就会轻松,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但更好的生活应该能够建立在让自己舒适的基础上,而不是痛苦之上。

交流要找高手,至少高于自己,如果能找到行业中的翘楚那就更好,当然,要想与这样的人交流,自己首先也要有本事有资格,别人才会和我们交流。所以还是要匹配才行,不管是能力还是身份还是别的什么。

道法是共享还是独享呢?从个人与道法的关系来讲,应该是独享的,而不是共享的,为何?因为个人差异不同,那么带来的体会感受也不尽相同,所以就因人而异,哪怕是希夷之差也是有区别的,所以才说是独享。而授课授法授功也应如此,炼功也要如此,每个人的节奏不同,呼吸不同,气血行运不同,独炼独享为宜,原则是人随自然规律(道)走即可。

选书要先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文化水平,如果写的和自己做的出入太大,也没必要浪费时间了,这个法则适用于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