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第三十二课(12 月 18 日)
今天老师讲了周日的一段奇遇,为何说奇遇?因为遇奇葩之人,讲奇葩之言,谈奇葩之事,得奇葩之果,但也正好作为我们警醒自己的素材。现在很多人都会有这个人身上的问题,只不过是多少的程度,而此案例是集合了众多问题于一身:高傲自满,虚情假意,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表里不一,浮躁不安,迷茫无助等等词语都可以在这个人身上体现,总之是一个活得很拧巴的人,表现的很自信,而骨子里很自卑,用各种方式武装自己希望别人看得起自己,却反而弄得自己很累,想放下一切又放不下,用种种理由和所学把那个弱小的内核包裹起来,真的好可怜。
然而老师原本想给她一些建议,也的确给她讲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估计她也不会真的听进去,“放”字决对她很实用,可她不具备听的能力和诚意,好的心法也无法拯救自己,真的好可惜。
我问老师明知此人奇葩为何还要迎难而上呢?老师答想锻炼一下自己,但锻炼不等于折磨,可能老师也是出于好奇心而与她交流过招,就像推手似的,而这一案例也算有所收获。就像我们日常锻炼,也要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从而才能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自己和自己的差距,现在和过去的差距,从而更好的去改进自己、提升自己。如果只闭关锁国似的修炼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但同时锻炼自己不等于折磨自己,如果的确遇到比较奇葩的人或事,量力而行就好,就像炼功也不是非要一天到晚一直炼,而是拿出一小部分时间,更高效的去炼,而且在炼的过程中不要总想着老师讲的那些道理,而是真的要做到放,或者说也甭管放是什么,就把自己放那待上一会儿。这样最高效。剩下的时间该干嘛干嘛去,有空的时候思考一下老师讲的理论,然后可以尝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状态是最好的。
而炼完也不用总反省,其实吾日三省吾身是有问题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反复反省自己?是没想明白还是道理不对呢?换句话说,用一块脏抹布能不能擦干净桌子?所以不应该先擦桌子,而是应该先洗抹布,否则擦了半天也是白费。就像反省自己,如果理都不明,反省了半天能有用吗?不仍然还是一个糊涂蛋么。就像那位女士,自己也很自律,想必也很自省,但能省出什么呢?观念都是错的,又拿什么来擦拭蒙蔽的内心呢。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房东,她也号称大龄单身未婚女青年,开着车到处自驾游,好像活得很通透,很洒脱,但能从她发朋友圈的内容看出来其实和这位大龄单身剩女有很多相似之处:健身狂魔,非常自律,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来发一条励志文案,都是名人名言的大道理言语,而哪些能真正自己做到呢?前几天厨房的水龙头坏了,我自己换了一个新的,然后拍照片告知她,而她的回复是这个费用就不给我报销了,因为算是日常消耗品,我其实也没打算找她要钱,只是告知一下,但听她这样说反而很不爽,就回了她几句,意思大概是这东西我刚住三个月就坏掉显然不是因为我使用造成,而且换下来的龙头质量很差,应该是装修的时候带的那种,我花一百多买的品牌的水龙头换上,将来我不住了也不会拆走,受益的还是她和后面的租客,按理这东西我可以选择找她要钱,也可以选择不要钱,也可以一人一半,但大家能遇到好的房客或房东都不易,希望能相互珍惜,别那么计较。不过对方回复我屋子里不是什么坏了都保的,意思是以后坏了的只要不是主体性东西都可能让我自己承担,同时她表达了就是跟我讲明白这个道理,而不是跟我计较。然后也没再提换水龙头的钱的事情。当时真想跟她再掰扯清楚哪些算保的哪些不算,后来一想懒得浪费精力时间。我以前在海淀也是房东,从来不会跟房客计较这些小事情,一旦有什么东西坏了我都是自行维修好,而且提供给房客的设施电器等都是品牌的,因为质量有保障,用五年十年不会有问题,这样他们住的也舒心,毕竟大家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而且他们住的稳定,房东也减少了房屋空置的情况,从而损失更大。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道理,有的人就不明白,嘴上说着不计较,心里其实很计较,这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而且一般很少房东会把房客当正常人对待,将心比心讲,如果我自己的房子住在里面我会给自己用什么样的东西呢?是价格低廉的东西还是质量有保障的品牌货?买电器是买最便宜的还是买觉得合适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因为常人的观念里,自己和别人是有内外区别的,对外钱比人重要,对内人比钱重要,这都是人性的特征,大家都是围绕自我为中心而活,如果要公平,是不是首先对自己和对他人也应公平对待,众生平等嘛。但其实都是弱者被强者欺凌,弱者向强者低头,弱肉强食的社会……
说到修炼,反而该好好计较计较,为什么自己对待炼功就宽己达人了呢?就放纵了呢?而不是好好计较一下自己为什么又没炼对,又没炼到,又没炼够?这也是人性使然啊。
若真反省,这一辈子最好只有一次反省,就是在自己到最后弥留之际,好好反省一下自己这一生的得失,以前自己在乎的,计较的,放不下的,在那个时候还会在乎、计较、放不下吗?
自觉应是每个成年人都应具备的素质,这个自觉是自我觉察能力,也就是能够察觉到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足,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清醒认识,但真的要做到其实挺难的,如果大家都能清醒认识自己,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矛盾和问题了,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要么盲目自信,要么过度自卑,这个社会环境就在创造这样的差异化,奢侈品的存在作用是什么?不正是在满足人性中的自信和自卑么,因为人都是自恋的,所以物质上的无限追求只会让自己更加撕扯于自信和自卑之间,一个人若能认清物质生活的本质,从而转回到精神层面的追求,会拥有物质生活无法给予的满足感,而那种气质也不是靠外在的名牌能带来的。但大部分人都被物欲控制,甚至连对待他人的生命也是物化的,只有自己才是活生生的人,而其它生命都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罢了,如果人活成了这样,真的很可悲。
禅宗有句话叫明心见性,悟后起修,如果都悟了还用修么?所以这句话有问题,至少应该是修中悟,悟中修,修中再悟,悟后再修……
然而大部分人的修和学,都在不断地做选择,选择性学习,选择性修炼,然后不断的用自己选择的来巩固自己的局限认知,所以开放自己很重要。什么是诚?什么是真?什么是专?什么是恒?很多时候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选择对自己和别人诚不诚,选择对自己和别人真不真,选择对什么专什么不专,选择恒还是不恒,而在这些选择过程中,有的人就收获了愚蠢,有的人收获了智慧,有的人就近了道。
不过老师讲,成年人不做选择题,老师的确是个“怪人”。
传说中的文晓师兄今天从衡水来看老师了。
省字,少,小,亅,阴阳两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