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第三十四课(2025 年 1 月 1 日)
今天是 2025 年第一天,元旦,何为元旦?据史料记载,在古代中国,元旦指的是阴历的正月初一。这一日期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例如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季十月为正月。从汉武帝起,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这一传统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后来清政府被推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结尾,从而正式将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这一日期的选择是为了便于统计和适应西方历法,同时将农历的正月一日称为“春节”,以区分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莫空祝。今天老师又一次强调了关于节日祝福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反应一个人价值观念的问题,就是到底要虚情假意的祝福,还是真情实感的关心,或者说是形式主义还是务实派,如果人经常做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习以为常后可能就不自觉的认为正常,如果一处这样不求真求实,多几处这样的毛病也就把不求真求实认为正常,然后用一种自认为“正常”的方式过一生,最终落得一场空。
老师问我们有没有发送这样的内容,或者收到这样的内容,说实话,我从疫情那几年开始就逐渐淡出节日祝福的队伍了,也只是给几个关键重要的人发一发,而现在跟着老师学习后,基本上没有这种空发祝福的情况了,可能也是由于不怎么和人交往了。有人会觉得这样很不礼貌,很另类。我想其实老师想表达的是如果真的在乎某人,应该用实际行动去表示祝福,但是祝福太大也实现不了,反而也是一种空祝,那就是用实际行动落到能做到的实处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心,可我现在不知道还有谁能让自己这样去做,除了家人、老师以外。家人那边能做的也不多了,老师这边今天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过节,应该算落到实处了吧,而且一天的氛围下来,大家是轻松加愉快的度过的。这也算实际行动上做到了节日快乐吧。
老师讲了这两天两个小例子,一个是年前最后一天去清华那边的万圣书店,现在的实体书店卖书贵的要死,老师买了一本关于建筑学的书,不打折,但后来回来发现在网上万圣书园的店里能注册会员打八八折,这是逼着人不出门啊。而实体店和线上两套标准是为什么呢?这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另一个例子是去清华那边有一些故人,老师知道年底大家忙,就没惊扰他们,但老师给一个清华的在读博士发了消息,告诉她老师在这边,如果有空可以一起坐坐,不过对方也是由于年底工作事务较多,没能来与老师相见,老师觉得很是遗憾,遗憾的并不是没能相见,而是对一个人的判断,老师说自己很少主动约别人。一个人的选择,基于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做选择,人在选择的时候总会有先后、有主次、有轻重、有缓急,但往往每一次选择带来的结果就是自己观念的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人生观,反之亦然。我替那个小女孩感到惋惜,也对老师这样突然邀约表达略有不妥,但老师讲明了以上道理,课后思量一番也是对的。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是热恋的人,有过经历的人可能感受比较深切,由于是自己最在乎的人,会想尽办法去见他/她,所以观念决定了言行,这可能就是老师之前所说的被动式修行锻炼吧,人生的很多机缘就是蕴含在其中。如果那个小女孩认清重要程度,可以抽一点空出来跟老师见上一面,哪怕待不了多久,也能体现了对重要人物的重视,而且这样更加凸显了对方的重要,闲来无事出来相见和百忙之中出来相见的性质也有所不同。不过相信老师是惜才之人,不会跟这个小女孩一般见识的。
老师说今早停车时遇到一个后车滴滴自己,后来老师反思是由于自己停车时没打转向灯,不过后车只是轻滴了一声,也没有狂躁的一直滴滴,看来是友情提示一下,老师觉得对方还挺有素质的,自己以后应该注意自己的的坏习惯要改正。
今天我带了一双布鞋上课,想法是新的一年,要有一个新的开始,穿新鞋走新路,但没想到办成了穿新鞋走老路。我每天都是六七点钟就起床了,很少有睡懒觉习惯,由于家里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它晚上总会嚎叫,造成对自己睡眠困扰,有时三四点就会醒,然后可能再睡一会儿就到了七点左右,今天也不例外,起来后开始收拾自己和屋子,然后站桩三十到四十分钟左右,再做早餐吃早饭,时间按理说绰绰有余,完事时 9 点十分左右,不过由于生理问题,一般站完桩都会上厕所,好像肠道也有自己的习惯,这个有时会是不可控因素。由于怕今天时间紧,昨天晚上去买了今天要做的菜,再把提前准备的午餐材料都收拾好,这样出门时已经是 九点十七分左右,按走路到老师那边十分钟算,肯定是不会迟到,不过电梯等待会是一个风险,然后今天到老师那里按门铃时是 9 点 28 分左右,开门进屋后老师告诉我迟到了一秒钟。自己很诧异,看了自己手表刚好 9 点 30 分,但老师的表比我的快一分左右,这点之前一直没注意到。今天又迟到了,算穿新鞋走老路吗?问题出在哪了?老师说他特意让小黄师妹等了十秒给我开门,
这点我在按完门铃后发现没有反应就意识到了,当时心想完了,搞不好要迟到了。而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老师在帮我纠正一个习惯,而这个习惯我一直都有,就是掐点儿,其实这个问题的确还是观念影响的,因为我自己反思过,好像自己从小就喜欢那种刚刚好的感觉,做事情总喜欢把控精准度高一点,这也是从小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不允许浪费,不管是金钱还是粮食还是时间,而我以前都是会提前到达目的地,最不济的时候也是把控精准刚刚好,很少出现失误。但现在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失误越来越多了,所以造成刚刚好定律不好用了。以后还是要把标准改一下,不能按上课时间到达算,应该提前十分钟左右到才合适,毕竟课前还有一些事情要做,例如烧水洗杯子搬凳子开窗通风等,而且一个人到了也不能立马静下来听课,所以这个习惯要调整。
不过很多时候不刻意的刚刚好就真的会很爽,老师也跟我们探讨了刚刚好这个定律确实也没错,这也是一种掌控力的表现,不过要学会灵活变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着刚刚好的一些事情,道渊师兄也就刚刚好到了,这也就在老师说他们应该快到了的话音刚落以后门铃就响了,师兄还是那么帅气逼人,不过比以前增添了些许幽默。在他们来之前,老师对我胸前挂着的一物先调侃了一下,问我是个碑么?我答这是无事牌,因为马上进入蛇年了,我属猪,蛇年会有些犯冲,特意拿出以前的平安无事牌戴上,老师问是无事生非的无事吗?我还真不知有这么个成语,以前只听过惹事生非,老师说确实有,后来道渊师兄他们就来了,落座之后师兄问我胸前挂个火机干啥?众人大笑,想来确实有点像过去的 ZIPPO 打火机,师兄果然幽默了许多,然后我又解释是无事牌,师兄问是无事生非的无事吗?众人再次笑喷。看来不是一师人不进一师门,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啊。课后查了无事生非的成语,果真有这词。是我浅薄无知了。
老师讲了一个关于一些网络上流行的说法,比如有一种言论叫正能量,人要做有正能量的人,要尽量多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要远离负能量的人,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也能变得正能量。这种言论近些年经常听到,老师问我们这种言论有问题吗?每个人的回答不同,有的人认为说的很对,有的人认为说的不准确,有的人认为说的不对,其实,这个问题自己在前几年就遇到过,由于工作上的不顺,事业上的受挫,那时很多心理学“大咖”都提倡要正能量,但后来我明白这就是毒鸡汤,因为人怎么可能一直正能量呢?太阳也有落山的时候,人的情绪始终都如波峰波谷般变化,这是其一,其二是都想找正能量的人滋养自己,给自己充电,但自己呢?自己一直在索取,自己为什么不能做自发热的人,而非要汲取别人的能量呢?这是其二,这种言论倡导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我要我要我要的价值观念,这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思想,而很多视频和文章都充斥着这样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观念行为,这是其三。所以要远离毒鸡汤!人既不应该一直做我要我要我要的人,也不应该做我给我给我给的人,而是要做适度要和适度给的人,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更有利于整体环境,才可能让生态平衡。这也是老师倡导的价值观念:先把自己照顾好,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再给外部一些关照,虽不至于造福全人类,但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于身边的环境,哪怕就在这方丈之地的课堂屋中,也是好的。而一个人能提供多大的价值也决定了这个人的层次水平,反之亦然。真正优秀的人,应该是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能改变环境,让自己和环境都越来越好,相互滋养才对。
听老师讲了讲最近搬这边来住的刘超师兄的奇闻轶事,师兄是经历过生死的人,从言行举止来看也活得比较通透,仿佛有种看淡一切,隐士田园的意境,但自己是个很热心肠的人,曾经帮助过师门中很多人,都是默默奉献,而且师兄很念旧,虽搬来这边住,却要坚持打车去梨园那边上课,可见对那边师兄师姐的情谊之深切。这样一个人如果被坑真是没天理良心,不过很多时候现实中就是这样的人最容易被坑,人太善良单纯就容易吃亏,想想自己以前不也经常被坑么,只是自己内心没有刘超师兄那么豁达大度,这点要向师兄学习。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常见断句为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意思是不是就是师兄这中境界呢?不过老师讲也可断成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比前面的层次又高了一些。老师又讲还可断成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境界更高。所以一句话,一个道理,不同的断句,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视角,意思就会有很大差异,有时还是要走出自己固有思维的牢笼,主动拥抱变化,接受一些挑战,可能会发现自己都不认识的自己。
一个人为何要隐藏起来?一种可能是此人乃世外高人,看透世间百态,已无心参与红尘中凡事,隐是为了清修;一种可能是此人乃世间大恶之人,由于做尽坏事,为逃避法裁,隐是为了自保;一种可能是此人极为谦逊,始终不觉自己是高人,藏是因为对自己不满,想一直再提高;
藏是因为避其锋芒,免惹是非。当然还可能有各种原因归隐深藏的人。
冬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一直藏着掖着不露吗?想必不是。藏是为了新的开始时更好的生,这也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轮回更迭,这也是道的一种表现。那么回归到人身上,一个人如果非常有能力,非常有知识,非常有文化,但他/她一直藏着不露,这样好吗?当然,这都是高手才能做到的,可如果这个高手一直藏到最后也没露过一招半式,藏的相当好,这是不是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我觉得这样并不好,如果遇到自己确定的事情,即使再高再隐,也可以露一手或者给无知迷茫的人一点帮助,而不是过犹不及,更不应矫枉过正。不确定的事情可以藏而不露,藏应为了更好地利于生,利于万物,利于自己和环境,这是蓄势待发之道。而在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中,才能让自己的势一次比一次更强,才能让发出的能量一次比一次更大,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记得老师讲师祖晚年没事儿就会去公园免费指点一下年轻人或好学之人,老先生那么高的境界,也并没有做一个不理世事的人。老师也讲,不介入他人因果,不代表自己能在确定的事情上帮人一把,避免悲剧发生而不作为,而应力所能及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至于结果如何这不可掌控,可以尊重结果。
今天喝茶突然喝出了一点点老师讲的以茶入道的道,原来这里面也有上升下降,也有轻浮厚重,也有短暂和持久,最近跟着老师蹭好茶喝没白蹭哈哈。
松的状态是自然,是不刻意,是阴阳转化,最近站桩好像明白点了为何老师曾经讲放时用一个纸团做演示,其实想要理解松可以把一张纸团成一团,然后放在那里,之后的所有过程就是放和松的状态,想象一下自己如果是那个纸团,会怎么站桩呢,这要在今后慢慢体会,不过今天大家都是轻松的,相信除了收获了美食、美丽的心情,也有对修学更深刻的理解和对新年更多的期许吧。
元旦,公历新年伊始,旦字老师解释是上面为日为天,下面一横是分隔天地的,地下有什么现在还不清楚,再过些时日就知道了,右转 90° 就是旧字,而左边一竖是阴,右边一日是阳,乃阴阳之道,辞去旧的,迎来新的。新的开始,我已经补完了之前落下的课程笔记,新的一年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补之前欠缺的知识啦,修学之路继续努力前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