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第四十课(2025 年 2 月 19 日)
每周上课,老师都会问问我们最近这一周的状态怎么样?其实不用老师问,估计也能看出来一些,而问是为了让我们自己也反观一下自己,可我们自己是否会去做呢?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比如今天老师问我们这周有交流吗?跟谁交流?交流什么?交流后收获什么什么?与人、与生活、与时空、与万物是不是都可以产生交流?交流必须用语言吗?除了语言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来交流?这些问题都很有趣,如果老师没问,可能自己从不会这样去思考,比如我每天与元宝一起逗它玩算不算交流?我与来福无声的眼神交互算不算交流?我每天关注的花花草草算不算是交流?而获得了什么呢?宁静,自在,祥和,快乐……。它们得到了什么?会有我一样的感受吗?
老师问我们每个人每天有花时间在锻炼读书等事情上吗?会花多少时间在这些事情上呢?扪心自问我自己也未能达标,如果一天用不到两三个小时来锻炼来读书,凭什么能在这些方面有进步呢?凡人最难认清的就是时间的珍贵,可以说这是第一珍贵的,健康都应该放在第二位。的确,这世间有太多不公平的事情,然而唯独公平的就是人人在时间资源的占有上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时间,可每个人对它的认识不同,用来做的事情也就不同,我自己觉得自从离开社会工作以后,自己的闲暇时间的确多了,然而也并没有利用好时间,有很多时候时间还是被浪费掉了,为什么会这样?这还是观念带来的影响,前些年总会有人讲长期主义价值,也就是一件事要有恒心毅力去坚持一直做下去,而不是只看眼前的利益得失,这也是跟一个人的观念和对时间维度的认知有关。
所以老师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如何节约时间,比如买菜挑三拣四,虽然这样肯定能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菜,但牺牲的却是最宝贵的时间做为代价,值得吗?而老师采用的方法是用最没价值的金钱来节约时间,怎么做?买菜时多给钱,不问不挑让卖者主动给自己捡,如果他给的是好菜,证明这个人的人品还是可以的,那下次还会来这家买菜,如果他做手脚把不好的菜给了老师,那也自然筛选了这个摊位没必要再光顾了,用这样的方法来筛选合适的供应商,同时减少自己挑拣菜的时间,然后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做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老师总能很恬淡很悠闲,这也是道的应用,果然高明。然而我们普通人总是反着来做,认为省下来钱最重要,而花了很多时间去省钱,就这一个观念就难改变,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包括本澄师妹找房子的事情,也验证了这个问题和道理。看来看去挑来挑去,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而想要达到满意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看房,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然而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时间用来锻炼看书?为什么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没钱?就恶性循环下去了。别人给中介一个月房租做为服务费,那么如果给中介两个月房租做为服务费会带来什么效果?她还会像现在这样的状态来给自己找房源吗?也不一定给那么多,比别人多给 20% 做为服务费是不是就会不同了,这很有趣。
人要学会少一些算计,多一些计算,有些事情计算清楚轻重缓急,然后去做更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在那算计得失,浪费了时间精力,蹉跎年华,一事无成。
如果每天炼的量不够,再加上炼的品质不高,那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了,然后结局就是问题没解决,时间荒废了,变成了一种尴尬的状态。
而要想有成就,就由量变到质变,而学东西要做减法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持之以恒的炼下去,从而量变到质变。而成就也分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如果是外在的,那就要看外部评价的认可度,这也是大多数谋生手段的状态,如果只是自己个人喜好,那就要看自己对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认可程度是自己定的标准,这也就又回到了最初课程老师讲的乐育堂语录开篇中所讲:凡人欲学一事,必先见明道理,立定脚跟,一眼看定,一手拿定,不做到极处不休。如此力量,方能了得一事,纵不能造其巅,亦不至半途而废,为不足轻重之人。凡事有然,又何况性命之学哉!
而我最近可能就一直犯了凡人的毛病,贪多嚼不烂,还没能做到极处就轻言不行,这都是一事无成的原因。
所以,一个人的观念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错误的观念影响错误的行为带来错误的结果成就错误的人生,非要等到人生终点才醒悟吗?明师指导下都不能幡然醒悟,那要如何才能改正?怪哉,悲哉!
人若向道,必要常性。而大多数人都是没常性,三天半新鲜劲儿,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
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炼功的利器是什么呢?身体、方法、知识等都可以称得上是炼功的器,或者说修学的器,但自己有没有去利器?怎样才能有利器?其中之一就是取舍之道,而如何取舍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主次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缓急,那么自然就能利其器,但这谈何容易,因为主次轻重缓急等问题在不同的人的不同观念下是不同的排序。这也是为何要修学,以及为何修学难的原因之一。
也是为何老师始终都在强调观念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根本认识不到自己带着错误的观念来做事,或者说对错本身也是一个观念,如果认识不到也就做不到。
一个人要学会变通,也要有执着的精神,可以杠,也会开通旁路,杠是有杠的实力,开通旁路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更巧妙的明理,更效率的修行。杠字老师讲是什么意思呢?一人在宇宙之间此为“木”,天地之间有一道相连此为“工”,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人在宇宙天地间去观道,去明道,去证道,最终悟道的过程,所以杠是一个很好的字,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但也要学会变通,妙哉!
我最近这一周基本没什么进步,感觉自己在退步,炼功也越来越糊涂,只知道炼而不知为何炼,越来越没有什么感觉,不知道这是不是好的状态,只能拿量来积累了。而思想方面这周明显涣散,被一些杂事牵扯,不知是不是春天来了人就容易躁动不安,总觉得自己心不踏实,不能执静,感觉这周时间也过得很快,总像被偷走了一样,还是跟自己的欲望过多有关,不如来福和元宝他俩安定,更不如那些花草执着于生长,这该自己反省,同时如何去做?能否把老师每周讲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哪怕改变一点点观念,也能对自己有莫大的帮助,下一周先从节约时间开始!
如果对哲学感兴趣,美国哲学家及历史学家威尔 · 杜兰特的《文明的故事》可以读一读,这个先种草。家里新添的剑桥那套中国史估计就够看一年多的了。
佛教和佛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宗教总是高高在上让人仰视,让人崇拜的,而其价值观也是绝对的正确,不允许批判,形成了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无法证伪,这是所有宗教的特点。但真正的佛家讲的佛法更多是一种探讨性的问题,是可以去批判和探究的,是引人思考和反思的,这与宗教完全不同。但世人更多相信宗教,而不是探究其背后的思想,更不用说践行了。
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一位怪和尚,人称懒残禅师,因又懒而还食别人残羹剩饭而得名,其本号明瓒禅师,其实是一位得道高僧,有些趣事可自己查阅,而禅师留下一段《懒瓒和尚歌》可以借鉴赏读:
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
直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
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
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
向外觅功夫,总是痴顽汉。
粮不畜一粒,逢饭但知吃。
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及。
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不是痴钝,本体如然。
要去即去,要住即住。
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裤。
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
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
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移动,个中无改变。
无事本无事,何须读文字?
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
种种劳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
举头见日高,乞饭从头捋。
将功用功,展转冥蒙。
取即不得,不取自通。
吾有一言,绝虑亡缘。
巧说不得,只用心传。
更有一语,无过真与。
细如豪末,大无方所。
本自圆成,不劳机杼。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长流。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水月无形,我常只宁。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