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第四十二课(2025 年 3 月 5 日)

带着周末回海淀的复杂情绪去上课,刚开始感觉自己没有上课的状态,手机掉地上两次,笔掉了一次,也可能是帮本澄师妹拎水太沉了吧,手都不听使唤了。

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球型茶,让我猜是什么茶,我看叶片比较大,所以猜是普洱,拿平时泡普洱的水平壶来泡,但刚一泡就闻着不像普洱,尝了一口像是白茶,估计老师是知道的,故意考考我,用错了茶壶老师说就这样吧,偶尔一次也没关系,但我觉得不太好,泡了一泡看茶叶还没泡开,就还是换成了泡白茶的匏尊壶,做事别人可以包容,自己不能太包容,还是认真对待的好。

顺着泡茶的头,老师讲了赵州从谂禅师的一个吃茶公案,大体就是有人拜访禅师,禅师说您好像第一次来吧,那人说是的,然后禅师就让此人吃茶,来了第二个人,禅师说您之前好像来过吧,那人答是,然后禅师就让此人也坐下吃茶,旁边一个弟子不解,问禅师怎么都让吃茶呢?禅师笑而不答,然后接着让弟子也坐下吃茶。刚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深刻的领悟,只是觉得这个禅师可能出于礼貌让人吃茶,但老师一语道破此禅机在不应有分别心,细细品还真是这么个味道,怎么自己就没听出来呢?而从谂禅师高寿,119 岁圆寂,他的师从可追溯到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也难怪有如此深刻的禅悟。而分别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人总有好恶,而一旦有好恶心也就自然有了分别心,如何才能做到无分别心,是否真的有人能做到这个境界?我不知道,老师可能接近,但也未必能完全做到吧,或者说做到的可能就不是人了,是神是仙是佛吧,凡人总在被分别心所困扰,也就有了无尽的烦恼……

而另一个烦恼的源头就是对外在人事物抱以期待,有期待就有失望,如果切合实际的话,可能还不会太痛苦,如果期待过于激进或超越对象的实际情况,那么可能对自己的痛苦也就越多,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也正如此。为什么?因为我们总期望对象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或改变,而现实中任何人事物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个人意志来控制,也就不会有期望的结果,从而就让人有一种无力感,当这种无力感越来越深,也就越痛苦,记得心理学有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大体也是指一旦期望改变对象无法达成次数越多,最终会导致被测试者麻木无感,不再有尝试改变的行为产生,即使被约束条件消失,被测试者也不会有任何行为了。这个例子像极了当代的每一个人,被社会毒打着,渐渐变得麻木不仁,死气沉沉,没有了生机,即使偶尔有一两个有生机的人出现,也会被其他麻木的人浸泡劝阻最终成为其中一员,因此,如何能保持一颗赤诚之心,是多么宝贵啊。而期望和失望到底该如何去权衡?其实可能不是不该有期望,而是像老师讲的对小猫小狗你会要求它把手机给你拿过来吗?它不给你拿你会生气会伤心会郁闷吗?都不会,因为你知道它们办不到。可为什么换了一个对象就变了呢?我想可能是对对方不了解,从而都希望有更好的发展和状态,也就变得拥有了过多期望,但对方也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未必会按照我们期望的样子去做,这是痛苦烦恼之一,称之为失控,对,心理学也有一个词叫控制欲,就是我们总是想掌控一切,但又办不到,而既然叫控制欲,也是一种欲望,欲望即烦恼,还是要少私寡欲为妙。

我们能控制的是什么?别说外在的人事物了,就是我们自己又能控制多少呢?想少一点欲望能不能控制?想快乐一点能不能控制?想少一些烦恼能不能控制?想愿望都实现能不能控制?好像都不太行呢,为啥呢?为啥连自己都控制不了?一旦牵扯控制,就有一种力的存在,而这种力也称作能力,如果我们能力不够,也就控制不住了,所以还是好好修炼自己积累更多的能力吧。

老师讲了看到一个视频在讲炼功基本功,而这个视频是因为好友点赞后会推送过来,这个好友不是别人,正是之前来拜访老师那个住门头沟练陈氏太极拳的人,老师教了他该怎么炼功,还给他讲了放字决,然而他现在还在胡乱看乱练,这种人怎么能教呢?教一个人不是简单的立个规矩就可以了,如何能教会一个人和立规矩是两回事,首先得能听,然后真正的信,然后放下一切旧有的思想观念,然后再一点点从头就开始炼,就这几步就足以筛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了。遇明师不易,然而迷途知返更不易,有多少人身在迷途而不自知,又怎能脱离苦海呢?!

所以老师又一次验证了那个常讲的道理,直接给就不会珍惜,就像家长给孩子什么都准备好,孩子会去珍惜么?如果是他自己辛苦努力赚钱买的,他又会怎样对待呢?所以道不轻传、术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切记!

一个人如果对一个人事物真的感兴趣,一定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如果没有这样做,那么估计也不是真的感兴趣,也没那么喜欢吧,所以如果对一件事情如果想要做好,也首先要有这种喜欢的程度,才能真正的去为了它付出,而如果都不愿付出任何,又怎么可能做好这件事情呢。只有这样全面丰富的了解学习,才能真正积累一些东西,而这个基础上才能再谈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都没有足够的积累,足够优质的积累,可能也是徒劳无功。

我自己为何不进步?想来也是老师说的这些问题还没解决,一切的烦恼都在这红尘之中,而修行也在其中,如果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不变,那么永远只会做情绪的奴隶,因为人事物不会由着我们来改变,只有我们自己去改变自己。

家里老人的问题,虽然头疼不已,虽然依然有可能会被骗的风险,但之前也想过,只要他能在余生过得开心一点就好,剩下的也不要想太多。这两天读史书,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历朝历代哪个皇帝不想把江山留给后世子子孙孙,哪个不想一统千秋,然而还不是来回被别人抢夺霸占,江山那么大的基业也如此,何况我这个普通小老百姓呢,几套房子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放在海淀那个地段也值上千万了,可比起江山社稷,真不值得一提,又何必自寻烦恼呢。也罢,看淡。

前几天看了一个观念艺术家的访谈,记得之前在一席也看过他的演讲,主要是在疫情期间他做了一件事情,因为疫情果农生意不好过,反正苹果也不好卖,他和一个果园做了一个尝试,把每一个在生长的苹果扎了一根针,想看看这个苹果会怎样,并且把这个做成了一个系列,最终通过半年观察得出一系列关于扎针苹果的结果。这个行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而这个行为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思考,到底是隐喻什么还是表达什么各有不同的理解,不过这个作品还是挺有趣的,而且也因为此帮助果农度过了难关,他对艺术的理解让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个艺术家讨论艺术不应该是言之凿凿的给艺术下一个定义,而艺术本身就无法完全去定义,这才是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到底什么才是艺术,在目前当代的确很难被定义清楚,各种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有的能让人理解,但大部分都让人看不懂,不是因为艺术很高级,而是因为有些艺术家在为了“创新”而创新,从而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艺术,艺术真是一个大筐,什么都可以装。只要你装的艺术一点,像个艺术家一样,你就挺艺术,别人见到你就会问:“您是搞艺术的吧?”。自己还得装的真跟艺术家似的,说不清自己搞什么的,就挺艺术,真逗!

这周还看到一个摄影师的文章,是一个农村女生用十年时间拍了很多社会边缘人物和被性侵等特殊群体。我觉得她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看了她拍的很多作品,有的是隐喻的手法,有的是直白的表达,有的是借喻,风格也挺多种多样,有一些作品我能看懂一些她想表达的东西。真的很棒,不论她技术水平怎么样,就说这样的行为就值得人尊重,现在还有谁在关注这种事情?大部分都在忙着搞钱,而真正能为这个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的人太少了,除了网红就是明星,除了吹牛逼就是攀比消费,大家都活在美颜相机里面,自欺欺人的事情干了一件又一件,有谁还愿意干点实事?有谁还能干点真事?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然而我却做不到,到今天我仍然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比起她来说,我都不如蝼蚁,惭愧至极!一个人作为人,每天烦恼的都是吃饱了闲的没事找事的烦恼,这种行为就很无聊,如果有能力,就多做一点为身边环境有好的影响的事情吧。少多愁善感,多脚踏实地!

如果真的想要成为一个玩艺术的人,还真需要一些多愁善感的情感,因为这种感同身受才能激发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如果什么都没感觉,那么又回到了最初讲的麻木不仁的样子,那和死人也没什么分别,所以,把自己多愁善感的那些感受应用好,也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怨自艾,要做情绪的主人。

这周开始恢复正常工作了,要读的书还那么多,想学的东西还那么多,要学会取舍,把一两件事情做专做精,戒贪,悟净。这周唯一有一点小进步是终于恢复了弹琴,而且体会到了之前古琴老师讲的要松着弹的那种状态。其实就像炼功一样,老师为什么强调放字决?设想一下如果你在那写作业,然后父母就在你边上一直盯着你,你能做好作业么?估计心思也不在作业上了,道理差不多。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我”,那么最不该让其中一个我去盯着另一个我做事情,这样讲不知道能不能理解,就是让那些我都放假吧,别绷着一个监视者在时刻监视自己,放那等着,等一切该到来的自然会到来,如果总在那搅和,怎么等也白搭。老师那天讲了等静,而不是找到静,这一下子就点到了自己最近站桩的体会,就是这样,放那不搅和,等一等一会会有静的状态,虽然不知道那是不是老师讲的静,但就是那一刻会让自己很放松很舒服,仿佛一切静止又如同稍纵即逝,讲不清道不明。越来越有意思。

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这种体会的东西只有真正体会到才行,用任何语言都无法去描述,正所谓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越来越喜欢庄子的境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