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太极?

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中心意思是说,宇宙万物都由易(即“无”)的太极演化而来。

老师讲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

无是先天无极。无生玄炁积清为青,洞生元炁积虚成白,空生始炁积光成黄。始炁形之始,渐有元炁之形,曰神,神者朴也;变化而有质,曰精,精者素也;炁有形质,即有精神,曰见素抱朴。炁抱神,神抱精,混沌鸿蒙状如鸡子,曰太极。

精者弥纶无外,聚而精,散而炁。聚而清浊不分,曰混沌。散则混沌开而鸿蒙裂,曰太极分天地。积清成天,积阴为地。天地相合,甘露媾精,布化阴阳,分灵道一,三生万物。

中国古代有三种宇宙观:“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中国古代先哲们用推演观测数理等等方法归纳总结出宇宙形成的理论,河图洛书更是蕴藏了无尽的智慧和奥秘。三种宇宙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浑天说最为持久,由于有浑天仪和浑象等工具推理演化宇宙天体的运行及自然现象的模拟,更具有说服力,也影响最深刻,而宣夜说虽然早已失轶,可在其对宇宙的起源理解描述上,更接近近代科学观测推理的宇宙形成论。

从虚空中(无极)到太极经历着先天的五个阶段:

太易,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

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

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

太素,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

太极,阴阳微分的宇宙状态。

鸿蒙未分,化元光一道,乃太上先天原始之祖炁也,称名曰道(太上无极大道)

因此,河图是描述先天五太的形成过程的,它也描述了先天五行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能量变为物质的过程,此时的物质,先哲们称为“炁”,也可称为“气”(严格来说,气是后天之炁,炁是先天之气),或者理解为“场”。

物质的生成的同时,也生成了时空。一气盘中结,轻清上旋为天,重浊下旋为地,即开天辟地。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物物一太极”,正是说明万事万物都来源于太极。

太极是有气有形有质有体,但阴阳未分的阶段。此时阴阳虽未分,但阴阳的特征,比如:清与浊、轻与重、动与静、快与慢,已经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太极不断旋转,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生两仪,两仪包括阴和阳。所以,阴阳首先是气的两种状态,是物质性的。其次,具有矛盾统一的事物都可以称为阴阳,比如女阴男阳,夜阴日阳,月阴日阳等等。

因此,太极是阴阳未分的状态,而阴阳就是阴阳已分的状态。它的物质基础已经从先天的炁变为后天的气,所以称为阴阳二气。

阴,繁体字:侌,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

阳,繁体字:昜,意为发散的气体。

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先天到后天的过程就是混沌到有序的过程。

先天状态,是能量变为原子的状态,为一团混沌的气体。然后气体旋转,形成圆心,同时作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产生中空的气柱,气柱旋转产生离心力,导致轻的上升,重的下降,于是混沌初开,天地始成。后天状态,是分子组成物质、物质又分解为分子原子的状态。在后天阶段,时空中充满着气(明能量),也充满的炁(暗物质)。

阴阳的象构成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就可以分成七种阴阳组合:纯阳,阳远远大于阴,阳略大于阴,阴阳相当,阳略小于阴,阳远远小于阴,纯阴。纯阳就是科学还无法探知的暗能量,纯阴就是暗物质,要探知暗能量暗物质必须依靠非物质手段。

后天五行就是表述世界五种非纯阴阳组合的。当阳远远大于阴时,就典型地表现为火的状态。当阳略大于阴时,就典型地表现为木的状态。当阴阳相当时,差不多势均力敌,阴阳平衡,就典型地表现为土的状态。当阳略小于阴时,就典型地表现为金的状态,当阳远远小于阴时,就典型地表现为水的状态。金木水火土只是代称而已。

先天五太和后天五行是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世界观,学中医需要了解中医的世界观才能学进去,否则阴阳五行的世界观就会停留在口头上,对中医药的应用就达不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是纵向的派生关系。太极中的阴和阳的关系,是横向的对峙关系。就是说从无极到太极,是母子关系。然后这个到太极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阴阳)夫妻关系,就这么一个意思。然后老子主张这个“复归于无极”,然后“万物复归其根”,然后人“复归于婴儿”,社会“复归于朴”,就朴素的朴,那一切复归于本。“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以及“致虚极。守静笃。抱一为天下式。”等等。他这些都是主张崇本息末。就回到根本,守母存子,以“道”为本。

上面这些关于宇宙,无极、有极、太极、两仪、阴阳、三才、四象、五行等的概念,是老师课程上留白的地方,因为这些东西太抽象,很难用语言来讲清楚,也只好自己课后去查阅资料,而且老师说以前他以为大部分人对这些基础概念都清楚,但当看到网上一些大师或武学高手在讲课时,经常出现一些基础问题错误,例如讲我们练太极就要怎样怎样练,请问,太极怎么练?什么是太极都没有搞清楚的话,谈什么太极!你要说是练太极拳还勉强可以接受,而练拳又说要动静、开合、松紧、阴阳等等状态,这更是没有逻辑的说法,就如同一个人说,我喜欢吃橘子、香蕉、水果、苹果、桃子一样的低级错误。

可不懂这些基础概念的人就听不出来这里面的逻辑错误,也就稀里糊涂地跟着这些“大师高手”们学下去,要能学出太极来也真稀奇。

因此,无极是无形无相无色无臭无质无量的虚空状态,那么只要有任何有就不再是无极状态,也就成了有极,而有极又过渡五种状态才成为太极,因此太极是一种状态,是我们修炼的一个方向,是接近悟道的途径,而拳功理道也正是如此,以拳炼功以功达理,以理悟道!只有这样的修学次第才能走到终极目标。

而抱元桩就是抱元守一的理念和精神,从而达到太极的状态。而修炼之法,就是: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这是一个后天返先天的过程。

而在修炼过程中,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身体状况,所谓五行对五脏,中医的很多理论基础也正是基于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而形成。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物物一太极”,正是说明万事万物都来源于太极。  太极不断旋转,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生两仪,两仪包括阴和阳。  先说阴后说阳,因为最开始在时空中,能量从无到稀薄,此时是静、是慢,属于阴;后来随着能量的增加,变为动、快,属于阳,故先阴后阳,称为阴阳。  阴阳是具有同种物质基础的两种形态,也叫阴阳互根。除了阴阳互根,它们还有明显的内涵和外延,它不是静的,而是动态的。  阴阳接着变化为三清或转化为四象

三清就是:气、质、形。可以理解为阴阳有三种形态,分别为:阴、阳和阴阳转化中间态(也就是阴阳平衡)。气为阳,质为阴,形为阴阳平衡。所以三清是阴阳的三种变化阶段。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就是三清。  而阴阳进一步转化,就成了四象。  它们分别是: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太阳是纯阳,少阴是阳生阴,少阳是阴生阳,太阴是纯阴。  阴阳的变化进一步考虑质变中间态,就是五行,数字为5  在无中生有阶段,“气”有5种状态,称为先天五行,它们的产生顺序是:1水,2火,3木,4金,5土。先天五行,本质上还是气,未完全分离,还处于“纠缠”的太极状态。

而到了阴阳化五行的阶段,讲的就是阴阳的五种形态,称为后天五行。

后天五行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相生相克。“木火土金水”,就是相生的顺序;而“金木土水火”,就是相克的顺序。此时如果考虑相互作用的力量大小的话,除了生克,五行还有悔、乘关系。

阴阳分五行,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生长化收藏。木主生,火主长,土主化,金主收,水主藏。

而二仪生三才,天地人为三才,因此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中医根据宇宙观形成的理论也就派生出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之原理。

那么,何谓医?

醫是繁体字,上面左半部是医生的医,右半部是殳(shu)一声,指古代的兵器名,用竹、木制成,长一丈二尺(古制),顶端有尖有棱。引申为医生用的治疗工具,例如针灸等等。下面的酉字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曾经看过一个讲解说是酒字的一边,因为过去很多医生用酒来做药引子,而且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尤其在肾经(酉时)饮酒为佳。不过老师解释的更有依据,这个酉字跟人体十二经络运行有关,而中医认为肾乃人的先天之本,而脾乃人的后天之本,因此古代中医更多讲补先天,而现代中医更多讲补后天,但其实都离不开先后天的根本。

因此醫字的形成源于此,而还有一种写法是在更早期,上面不变而下面是一个巫字,因为上古时期人们对很多神秘力量和自然现象的崇拜,产生出一种巫的身份,男为觋(xi )二声,女为巫,而他们更多是用一些特殊手段来给古代的人治病,中医也源于此,中医有一种祝(zhui)由术就源于巫医,但后来很多人由于封建迷信并且利用人们的无知而掺杂了很多不真实的东西,也造成这种技术的失传。

人体十二经络循行是有规律的,是随着子午流注法,人与天地之间感应平衡总结出的养生之道,有句口诀是: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肾酉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而口诀记法也比较简单,手指从无名指指节根开始顺时针向左旋转数每个指节就是子午流注十二时辰法,老师讲了两遍后,问我和王哥,刚才的口诀是啥?我俩一脸懵,老师很沮丧,又讲了一遍,又问我,可我还是记不住。从而,老师有点生气,跟我们讲曾经老师的老师讲课的时候,自己是如何听课并且如何记忆深刻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曾经师爷有一个很重要的自己总结的修炼功法,讲给学生们不止一次……

可再次提问时还是有很多人打不上来,后来师爷很生气,就骂这些学生们不努力,不过老师是记住的,但自己一直不好意思显摆,因此从没回答过,这次看师爷很生气,就主动举手回答,把师爷的心法口诀背了一遍,师爷并没当回事儿就表扬老师,而是又问了另外一个常说的好像是吕祖百字决,老师也背了下来,这时师爷有点欣喜但并未表,还说别以为会背两首诗歌就觉得了不起,然后又问了一个好像太极拳图谱的书里的内容,老师也背了出来,然后老师又问了一个什么,老师仍然对答如流,这下师爷服气了,指着那些学生说道:你们看看,好好跟老大学习学习,都一起上课,人家怎么就能记下来呢?! 老师是真的下了功夫去学的,而我们呢?虽然认为自己也下了功夫,可每次上课的内容也只能记下一小部分,再加上基础概念差,很多东西都要回去后再在课下补习,例如之前几节课的内容,我就才从姓氏起源查到了炎黄子孙的由来再到夏商周历史再到道家思想再到春秋战国的各家思想再到汉代道教文化发展和历史,这部分还没完全补完,本来想把道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到道教形成及后来发展的各宗派捋清楚,想不到越捋越有意思,黄老学说到谶纬学说再到隐逸文化再到竹林七贤的玄学主张再到宋明理学,才发现虽然只是上课四五节课,可老师讲过的内容其实已经很广很厚重了,真不好好学习补课是真承载不住,更何况要从学习习惯到学习态度上的革新,把自己那些毛病清空再修补自己这个破筐,是要费些心思和工夫的,继续努力吧!

为什么要学,因为想体验更好的东西。知道自己不明白,想要求知求真。

学习是熊身上痒找树蹭还是树找熊?谁痒谁找解决痒的办法,自己知道自己有问题,问题在哪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首先你得知道自己须要学,进而才能产生学的行为。

老师讲性命之学,性命双修,何谓性命双修,这个还没补上,做为下次补课的内容继续补吧……

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道教南宗张伯端

吕祖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潜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

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文简评注:此篇颇多讹误,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