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放?分放弃,放下,放开,看放的是什么。
老师用去西藏路上偶遇的一件事情讲了这其中的区别:老师在后藏路上偶遇一个人,满载一车在路上,油不多了,也没有信号,那个人不敢再往前开,停在路边,老师遇到后跟他聊了聊,最近的镇子也还要七十多公里,老师建议他把车上的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扔下,减重也许能往前多走一走,后来老师帮他先去镇子用可乐瓶打了几升油,往回走果然看他抛锚在路上,送礼不过如此,这哥们如同遇到亲人一般,千恩万谢跟老师一起到了镇子加了油,原本两人是同路,但那人却不跟老师一起同行,老师问为何?答曰还有点事情要办,老师明白了原来他要回去拿他丢在路上的特产等,从此小故事可见,有时候自己以为自己舍得了,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放下了一些东西,但心里的本心中那个观念其实并没有真正放下,一旦环境或条件成熟,自己又会回到老路上,或者把之前被迫放下的东西捡回来。这也是为何一个人的观念、习惯、行为不好改变的原因。人性中的本性有很多是很难改变的,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等都是人生在世不可逃离的欲望,有的人不敢或不能去做那些,只是因为条件不允许,一旦条件成熟,很多人反而比那些经历过这些的人更加肆意妄为,所以也印证了我常讲的一句话,很多普通人不是因为自己本性纯良不做恶,只是因为没有那个条件或能力,一旦真的有了能力,可能这些普通人比现在的那些贪官污吏更坏更贪。所以,不要用人性去验证人心。自己最终真正放下的东西,要么是自己真正不在意的东西,要么是被逼无奈的东西,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足够在意的东西是非常难放下的,不管人或事儿。很现实的道理!
人性其实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时间,历史上东周后期周天子孱弱,经历春秋乃至战国时期,天下越来越乱,大家明争暗斗互相征战抢地盘,其中就有田氏代齐的,齐地以前是姓姜,后来被底下田氏造反取代,但周天子势危,也不敢说啥,反而就把田氏正式封成新的齐王了。到了齐威王时,由于实力壮大自封为王,也越来越膨胀,齐威王有几个爱好,好美食美色,还好听琴,很痴迷古琴,走到哪都要有其为伴。也不怎么治理国家,齐国在当时算不上最强的,也需要壮大自己,于是招揽天下雄才,有一个姓邹名忌的人,带着琴求见齐威王,正投其所好,于是齐威王盛情接待,但邹忌却告知齐威王说自己不会弹琴,齐威王一听大怒,心想你耍老子是吧,但邹忌又说虽不会弹琴,但自己懂得制琴之术,从伏羲制琴定为五弦,最初五弦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后来文王加一弦,武王加一弦,变成七弦琴,宫商角徵羽文武。琴合君子之道,而成君子之器。
古人造琴,是将其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古琴之中。古琴面板呈圆弧型,象征着天圆。底板平直,象征着地方。琴长(从岳山至龙龈)约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再加上一个闰日。有十三个徽,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古琴有七根弦,前五弦代表着五行,后两弦代表着文武。古琴有泛音(如天)、按音(如人)和散音(如地)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邹忌讲完琴道后,问齐威王,您懂治国吗?齐威王说当然懂了,邹子又问到,您懂为啥不治国呢?而是天天声色犬马。齐威王一听大惊,原来此人是人才,是来帮我治国的啊,后来就任用邹子为相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刚开始给邹忌的官职其实也并不高,但三个月试用期一过就直接升为相国,齐国有个稷下学宫,类似尼泊尔的纳兰陀,相当于如今的社科院,稷下学宫不但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也是最高级的智库,最初以黄老之学为基础,后来囊括天下诸子百家的学问,几乎诸子百家都曾来此修学交流过。其中有一个比较老比较久的学院长,叫淳于髡,老师说我很像淳于髡哈。淳于髡对邹忌不太了解,觉得这么短时间就升职这么快有点不可思议,于是就带着七十多人来和邹忌交流,探探他的底,淳于髡与邹忌一番交流后,觉得他果然有水平。荀子也曾做过稷下学宫的院长。
淳于髡另一则故事是讥讽齐威王,用隐喻点醒他,最著名的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就出于此。还有成语“物以类聚”的典故也源于淳于髡为齐宣王引荐人才而得名。包括“乐极生悲”等典故皆出于髡,最多记载淳于髡典故的是司马迁写的《滑稽列传》中。
故事讲完,老师问我们听懂这了吗?我答曰似懂非懂。老师接着说,那么就像有人问你们懂炼功吗?有的人会说懂,那么懂为何练不出功夫来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其中一个就是这个所谓的懂只是懂一部分,或者就是懂一点皮毛,也或者懂的就不对,所以这条路就走不通。还有一种就是自己虽然知道,但自己没炼到,在理和行的过程中有差距,通过行去验证理,也可通过理来指导行。所以老师讲的很多故事和典故听完之后要如何自己去消化,结合到自己日常的锻炼和修行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把学到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容易,而且也不能着急,更不能懒惰,该勤快的时候就要勤快,但不该勤快的时候也不能激进。就像开车一样,该快的时候就给油,不该快的时候就慢慢走。如果火候搞反了就会出问题。
这个问题我之前就犯过,认为老师教了站桩方法后就可以多练一练,自己加码,但那并不对,刚开始炼功要循序渐进才行。
老师问了珠珠同学的手术如何,也表达了关心,不过老师讲时间太短,自己也就只能做这么多,具体做的事情,我还不能理解,还领会不到。这可能就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我自己还没这个能力去感知吧。
接下来老师对我第五课日志的第一部分内容的评价是委婉的讲 80% 都是错的,的确,这部分内容我是从网上查阅并摘抄下来的,因为之前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不太理解,所以回去补课的时候就感觉和老师讲的不太一样,可又说不清楚哪里不一样,这回老师更正算是再复习一遍。
如事物发展的规律,宇宙变化的过程,其中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阴阳已判谓之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之后生万物。老师强调不是太极生阴阳,太极里已经有了阴阳,只是阴阳未分,因此太极生阴阳是错误的。在太极阶段和两仪阶段,阴阳的关系是不同的。
什么是易?上日下月阴阳也,易是大于等于太极、小于等于两仪这之间的范畴,是研究阴阳的,不管未分还是已分,是在这个范围内的演变。由阴阳爻演化出八种符号谓之八卦,来描绘天地万象,易是从太极往后的。所以日志中易(及无)的太极演化而来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无极是无极,无是无,易是易,概念都不同,不可相提并论。宇宙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过程,有无极的过程,有有极的过程,有太极的过程,有两仪的过程,还有万物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其实是并存的,现在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过程,只是我们不知而已,宇宙中仍有混沌初开的状态存在。
而三才、五行、六合、七星,这些都不是互生关系,都是独立存在的。
无是先天无极这句强调先天,但无都是先天的,就不存在后天无的过程。先后天之分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中一种分类是人参与进去后的概念就形成了先后天,这是人的先天后天之分,例如父母的阴阳二精在冥冥之中结合,不是物质上所谓的结合,是其背后无形之中承载的那个东西的结合,不是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的那个东西,此为人的先天。精子与卵子本身就是后天,所以结合前和结合后都是后天。还有一种分类是把母体怀胎十月在未出生之前为先天,出生之后为后天。这其中也有粗细之区分,粗分是生与没生就是先后天,细分指生下来以后脐带剪掉没有,生出来以后那个脐带仍然在供应营养,孩子还不能用口鼻呼吸,这也是为何剪脐带要打孩子屁股让它哭,要清理口腔中的羊水等是为了刺激肺让后天呼吸系统工作。人的呼吸也由先天转为后天。很多孩子如果生晚了为何会出现心脏或肺部有问题,就是因为在这期间先天母亲为孩子代谢这个过程在出生之际已经接近停止,如果一直不生下来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正是我自己从小晚生下来结果造成肺炎送到医院,在保温箱下挽救了这条命,记得当时听老人讲如果晚送医院两小时就不再有我这个存在了……
因此孩子的健康程度在没有转变为后天之前是完全依赖母体的,如果母亲的代谢功能好,那么孩子的健康程度就高,所以养胎的重要性就在于此。所以无只会是先天无极,就不会存在后天无极,也就不存在日志中强调的先后天之分。但先天不光有无极这个阶段,还有好多阶段。而事物发展阶段是阶段,每个阶段下又会有不同的状态,例如太极阶段也会有各种状态,这个可能比较绕,但的确状态和阶段不是一回事儿,要搞清楚。
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在这其中有很多具象的概念体现阴阳,例如:虚实、表里、动静、生灭、始终、天地等等……,而日志中大部分都是这种逻辑概念混淆的问题。
无极不等于虚空,无极是理,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阶段,虚空是物质状态,所以两者不是一回事儿。
所有的炁都是一种物质,道在物质形成之前,所有物质都蕴含着道,但道不等于物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炁是道的表现形式。
太极是阶段不是状态,阶段里面有不同的状态,那么太极并不是阴阳未分的状态,太极状态可以说是阴阳未分的状态,太极是理,就像我练太极不是练太极,而是练的太极拳,太极不是武术,太极拳是。所以太极是阴阳未分的阶段。阴阳是阴阳已分的状态就更不对了。
所以第五课第一部分网上查阅的这部分内容的确至少 80% 都是这种逻辑概念混淆的问题。
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易》,由阴阳爻演化出八卦,用来代表宇宙中的物质及物质之间的关系,远比其它理论更加有说服力。就像古琴从岳山到焦尾可以分多少音呢?十三个音吗?十三个徽位有多少个音呢?古琴的音可以从无到有,无穷无尽,所以能够用音去表达宇宙中所有的东西,这也是古琴为何是道器的原因,它蕴含着宇宙的道法,能以琴入道。
因此,网上有很多所谓的“知识”其实都是逻辑概念混淆不清,然后被不明白的人学了去,从而以讹传讹,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文化有很多糟粕的原因之一,但很多人都在利用这些糟粕挣钱……
老师又强调了我应该深入了解一下淳于髡,我自己不知道到底哪里比较像这位贤人,后面找时间好好学习一下他老人家。
为何会打仗?战争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兵法?
兵法是源于战争的总结,也就是说先有战争后有兵法。而战国时期正是混战时期,因此也出了几个厉害的兵法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也因此成为中国兵家鼻祖之称。
而战争的本质更多的还是社会矛盾的激化和资源的占有抢夺。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主要分析了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而一系列的政策也都是为了解决这些社会矛盾而制定的,随着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会有不同的国家调控政策。老师举例当年建国之初,国家打仗时的兵和不打仗的时候的兵如何处理?这就会带来阶级矛盾。而生产力与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又相关,过去种地都是人来种,后来有了机器之后,人力解放了出来,而且机器效率比人高很多。那么解放出来的人力怎么处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变也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同样也会带来阶级矛盾。还有买方与卖方和中间商之间以及管理者之前带来的市场经济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国家管理者的决策。例如过去为什么要宏观调控,因为阶级内部已经无法解决矛盾问题,只能靠外部手段来解决问题。像刚才说的兵不打仗干什么?那有一部分就解甲归田了,还有一部分要留着备战,不打仗时就修路开荒等基础建设,而田是有限的,但种田的人突然多了,那么问题就出来了,矛盾也就发生了,以前分到手的跟现在不一样了,这就要做调控。所以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闭关锁国时是必然策略,否则就会造成国家资源流失,而该开放的时候又要改革开放,否则内部矛盾无法解决,通过改革开放将内部矛盾转化到外部也就自然解决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这也是为何很多发达强权国家要在别的国家发展战争的原因。
所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很重要,而这个本质就是道。
那么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君指的是人体的哪里呢?是心,这也是为何中医讲心乃君主之官,而不是在脑子里面,脑其实是执行部门,可以算统战部门。那么对于人体而言,如何保障君主之心的清正廉洁呢?而脑子又怎样做到清正廉洁?比如脑子想“我不想得病”,能否就把这个想法传达给全身而保证身体不得病呢?如果得了病想让病好就能好么?所以光靠脑子想是不行的,也要具备其它种种条件才行。否则就是空想,没有任何作用。这也是为何珠珠也就来过两次旁听,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她的瘤的状态以及手术的过程的呢?这也正是为何要学习的其中一个目的,也许在若干年后我就会知道,然后再过若干年之后我也许也有这个能力去做类似的事情。这也就是前面讲的那种无形无相的东西所达到以后才能有的能力吧。我问老师这个若干年是多久呢?老师答以我现在的基础和学习状态加上现在的年龄,老师不想打击我了。所以,眼前先把身体锻炼好,争取能活到拥有这个能力的一天再说吧……
我今天上课迟到了,因为出来的比平时晚了十几分钟,我怕孩子起不来,所以在孩子起床后才出门,但就因为这十几分钟,加上路上非常堵,平时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就能到,今天竟然开了两个半小时左右。老师提到文下师兄当年跟老师初学的第一年,是每周从郑州赶到北京来学习,但一年里从没有迟到过一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他在头一天晚上就赶到北京,然后住在离老师家不远处,这样就能保证第二天上课有足够的时间到达老师这里,包括道盈师姐也是每次从保定过来上课,也没有迟到过一次。这就是作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的一个重视程度以及自己的学习状态,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怎样的,也就决定了最终的发展结果。那么我想学有所成的话,我要如何来学习?这是我要考虑的问题!
很多人得病都会有后悔,但为何得病,很多时候也是源于自己当初没有足够重视才会造成后来的严重性,有的人可能觉得病来的太快太突然,自己根本来不及重视,但事实并非如此,有形的病,例如肿瘤那可能在几个月就长出来了,但在这之前从观念上,从思想上就有无形的病的问题,可能在几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只是自己不自知,更不会去重视。就像学习也是一样,课后查阅资料,然后一点点积累,随着一点点的改进,经年累月后就会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再由知识转化成文化素养就更加容易得多。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也别着急,慢慢来。
虽然今天刚开始聊的是放,放弃、放下、放开一些事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但实际上不仅仅是放的事儿,更主要讲的是观念,观念很难改。这次这个人折在路上,如果他的观念不改,那么下次他还有可能折在路上,而不一定就是自驾的路上,也许是徒步、也许是自行车、也许是仕途之路,都会遇到。所以,观念的改变会导致习惯的改变,而习惯的改变也会带来行为的改变。
学东西,儒释道各家,从先秦诸子百家再到宋明理学再到近代,各门各派各种说法太多了,就算从汉到现在两千多年来形成的东西,光看完就至少需要二十年左右,还得是脱产学习。如果炼功的话,从五岁开始到六十岁左右能把这期间的功法学个大概。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率的学习呢?
老师举了自己今天扔掉的沙发缘由的例子。这个阶段有用不代表下一个阶段也有用,那么就要在不需要的阶段扔掉之前的东西,否则就成了负担。禅宗经常举例说一个人过河,然后过完河还需要扛着船继续前行吗?前面就是高山,显然不需要。但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所以总扛着很多过去的负担前行。就像我们最初站桩的时候,身上戴了很多多余的东西,最初老师点出来了,如果后面自己还不改,或者还没意识到问题,那就比较麻烦了……
老师讲在梨园上课时要讲的东西很多,因为人多,要照顾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但在这边就好一些,只面对我和王哥两个人,更主要的是讲的巧一些,让我们能刚好听的是我们自己须要的,这也是考验老师的地方,也真是“教然后知困”。
简单聊了聊我最近都要从海淀这边过来上课,以及最近家里的一些事情。证明学习还是要趁早,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负担也会越来越多,从而如果不能平衡好自己的时间精力,就会出现冲突。像这样的情况老师请走了好几个想和老师学习的人,因为家里有事儿,老师让他们先回去处理,等三年五年后处理好再说,所以也有很多人想回头,但都被老师回绝了,因为学习态度上就有问题,怎么可能学得好呢?!如果错误的观念很多,就更难学了。
老师又带着我们复习了一遍吕祖的百字诀。并且详细解释了一下这口诀的奥秘,其实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干预产生的结果。人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被动存在即可,而无需主动参与。中年人更多需要练的是心性,很多时候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心性如何。性不住炁不回,也正所谓性命双修,只修性来不修命,此乃修行第一病!而关于性命双修,我还无法理解,需要以后慢慢来学习,性命之学岂是儿戏……
吃完午饭,老师新教了一个功夫,俗称搓大树,真实名称暂时保密吧,等老师以后让讲了再说。而且我们有很多理念和外面的人讲的都不一样,这是以后的事情,等把桩先站到一定程度再去讲去体会去学习这些独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