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意义的课,甚至可以说无价。

无论哪一门哪一派,其理论、观念,是指导一切修学的根本。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传承。

理不明路不就,倘错行路径,如书空寻迹,披水觅路矣。

上节课的主题是观念、习惯、行为。老师又进行了更深入浅出的举例讲解扩展,更加表明了观念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习惯,进而控制了行为。

要想改变观念,在改变观念之前要干什么?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什么是对的,这样才有改变的可能。

学生想学的不一定是应该学的、须要学的。

老师上课如同在作画,这次这边画个月亮,下次那边画个苹果,最终下来,会发现它们组成了一副完整的画,其内容是有层次有体系的,相互之间是有关系的。

这节课的主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包括对世界构成的认识,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等等。

世界各大宗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等,其区别是什么?世界观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其人生追求不同,进而对事物的价值认识不同。比如佛教净土宗,在其世界观的认识上,为摆脱六道轮回之苦,以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净土为人生追求,进而选择取舍便不同。每个人亦是如此,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人生观又决定了很多基础的价值观。

按佛教理论,人世间最高境界为罗汉境,罗汉与菩萨的区别在于是否解决了轮回问题,罗汉是有寿命的,无论活多少劫,还会入六道,以累世修行所造的因果业力决定。菩萨脱离了六道轮回,没有轮回之苦,但还存在因果之苦,比如菩萨因众生受苦而苦。

观念二字的理解。观,又见(xian),反复地出现,代表一种现象、状态,它出现了,被我看见了,虽然有我参与,但它是主体,以各种姿态、各种形式、各种概念、各种可见的、不可见的状态反复出现。念,今心,心之当下。心之当下反复出现的某种状态现象,即观念,在这里是名词。

如果说站的时间长,就代表下功夫,那驴、马、大象站的肯定时间更长,甚至电线杆子天天竖在那,比谁都站的时间长。所以怎样才算下功夫呢?怎样才算炼呢?

“站桩”这两个字,是两个名词。站,左边是个立,立中有个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二”代表了阴阳☯️。

老师借“站”字讲解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左边上下二横分别代表“天地”,三个点代表“离散的物质”,各种可见的不可见的离散的物质。离散,代表着无序,相互间看似没有关系。在无序中找到有序,这是离散数学的一个内容。离散的物质之间产生了关系,一种情况是物质之间本来就没有关系、是离散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但是我们没有发现、认为是离散的。

如果他们是有关系的,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玄妙的关系,但是我们没有发现。那我们需要努力的过程是什么?应该是发现它。 如果他们之间本来就是没有关系的,那我们要做的是什么?让他们产生关系,通过自己或者别的动力让他变化产生关系。这涉及到炼功的一个本质的问题。

在宇宙中我和天地间的物质分两种,天地间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质,我也是物质所构成,我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或者说天地是我的一部分。不论怎么说,在这个统一体里,有一些物质跟我有关系,有一些物质跟我看似没关系或者还似乎没产生关系或者产生的关系几乎可以忽略。

本质是人与万物之间都有关系。我们忽略掉那些几乎没有办法或者达不到极高境界就无法体察到的物质关系,先假设定义:我和我之外的天地,所有的这些物质里就两种关系,一种是我跟他本身就有很细微的关系,一种是我跟他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这二者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如果画一个⭕的话,圈里面是什么?圈里就是人或者说我,定义的我的范畴,而且是范围可变的。在我的范围内须要天人合一吗?不须要。那在我的范围内炼功是一个什么过程?是一个认识、发现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他反复的出现告诉你,你和他之间你和物质之间是有很微妙的关系的,但是你发现不了,然后再解决为什么发现不了的问题,先把理论搞清楚。这是迥异于当下社会的很多传承以及历史上很多传承的东西。

那在我的范围之外的没有关系的东西,应该怎么去炼?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该怎么办?扩大范围?那范围怎么扩大?这就涉及到前面的定义假设了。

那些超出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东西,虽然本质上来说它和你是有关系的,但是我们忽略不计。在这基础上给出一个假设,然后以这个假设为边界画了一个圈儿,这里面叫人或者我,外面不是我。这就涉及到假设的问题,为什么要假设?因为不是这样,那实际上是什么样?实际上人和万物,以及那些管不了的东西,其实还是有更微妙的关系。这就像小学以前把除法就限制在4除2、6除3等这样的整除上,实际上还有小数的概念。当没有建立那个概念的时候,在整数、实数等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先不告诉你有小数、虚数。现在打破这个假设,回到真实的状态。为什么要假设?为了让你炼,为了让你建立一个认识过程,不然没法炼了。我们把圈子画小,画到你能炼。怎么炼?我们的炼又跟别人方法不太一样,因为我们是不炼。我们的炼更多的是怎么样从后天转变成先天,认识到先天的存在,以及先天后天之间的关系。回到修行的大的范围,不做这个假设,也没有这个所谓的圈。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老师拿着书把整段轻车熟路地念了一遍,并声情并茂地讲了一遍,仿佛当年佛祖讲学的场景再现。这是拜佛桩的心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此对比返观当下种种人事物等修学现象,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呢。

在一些事情上,比如司茶等细节,老师总能挑出毛病,我们怎么做都不对,茶没倒不行,倒了不行,凉了不行,热了不行,不知该如何是好。其实老师不是故意挑毛病,而是在用特殊的方式让我们用心,让我们不断进步。

每堂课,老师都能如随意聊天一般讲的深入浅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引人入胜,蕴含的东西太多,很多不是当下就能理解的。能做到这样的教学,其实是非常不易的,代表着背后大量的积累、思考和付出。

老师给我们展现的是山和水,我们看到的也是山和水,但老师这里的山和水,已经经过了不是山和不是水,虽然还是那山那水,但内蕴已非同。而我现在所能看到的理解的,也仅仅只是那当初的山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