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通过举一些例子,引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并讲述了空间和时间在生活修学中的应用。

位置的变化涉及到空间,顺序的安排关系到时间。对于位置和顺序的把握处理,又需要用到很多的知识和经验。

一粒种子,扔在水泥地上,很难发芽。

一块石头,扔在肥沃的土壤里,也很难发芽。

有些事,如果自己认识不到有用,那就不会去做这些事。即使认识到了,但认识的程度、标准不同,达到的效果、层次也不同。

比如对房间里脏乱的认识,没觉得脏乱,和觉得脏乱,以及觉得脏乱的程度,然后要收拾达到的干净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修学上同样的道理,老师给我们的东西,提供给我们的空间,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有用,那就基本不会去实践行动,进而修学多年没有进步,也是理所应当的。

要我学,和我要学,是不一样的。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没有知识就等于没有文化。

知识,从修学上来讲,有几个层次。

有些人没有知识。
有些人有知识,但不够。
有些人知识足够,但很乱。
有些人知识足够,不乱,很整齐,但是逻辑性不好。
有些人有知识,足够多,整齐有序,有逻辑,成体系有结构,但是没文化。
有些人有知识,有文化,但是没有执行力,道理都懂,但就是不干。
还有的有执行力,但是执行的不好,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最后啥都没干成。

有知识,有文化,有悟性,有实践,但是没有机缘,也不行。

修学中重要的有这么几条:知识,文化,悟性,实践,明师。

如果从中只保留一条,应该选哪条呢?

明师。

那如何去寻求明师,进而随师学习呢?

在修学的路上,我们须要具备一些条件。老师总结了五个字,那最初的这个条件就是:诚和真。

诚真,对待的是三件事物。首先最重要的是对待自己。第二是对待自己之外的人或生命。第三是对待天地,其实这是最重要的,又是最难的。

观自在,在自观,修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应该从认识自我开始,首先要对自己诚。

人和人的根器不同,修学的目的,方向,次第,方法,经验也会不一样。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比如我到底要干什么,最终要干什么,短期内要干什么,要有规划。

老师给我们准备好了知识,好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文化,准备好了一些经验方法,拳功理道,并且用心的想办法传授,我们是如何对待的呢?

修学,首先是我想要。

知识向文化的转化,是重要的,也是有难度的。知识转化为文化之后,它有生命力了,它是活的,能够传承。

诚是真的基础。

我们怎么对待时间空间,对待人事物,对待道理方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都是诚和真的实践和表现。

我们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诚和真,但这也是修学之意义所在。如果百分之百诚真了,也就圆满了。这种差距也是我们修学的动力之一。

生活、锻炼、修学,要有素质,要有讲究。这背后体现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尽快的成长起来,独立起来。时间是不可回溯的。人到中年,我们有效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对于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时间要花在打基础,厚积薄发上。再高明的练法,也得花时间去练,再精致高级的书,也得花时间去读去思考去用。

定州的同学带来了亲手做的曲奇,曲成万物,守正出奇。丁师叔带来了自己烤的苹果干和红薯干,五行攒簇,四象和合。

下午两点半左右跟大家一起去附近的梨园公园进行推手交流。这是公园修缮后的第一次群聚交流活动,赶来参加的拳友共计二十多人,最大的年龄有74岁。有的拳友从顺义大兴等较远的地方过来,不惧冬天的寒冷和距离的遥远,精神可嘉。

我跟大部分的拳友进行了推手交流,每个人的劲路风格不一,不论对方怎样变化,我都要先尽力守好自己的中正。推手交流是对自己锻炼的一种检验,也是对身体和心态的一种磨炼。

推手中发现一个现象,比如我能轻松接住A的劲,A能轻松接住B的劲,但B能轻松接住我的劲,我却较难接住B的劲,有点五行相克的意思。比如,我和师兄分别与顺义过来的大高个拳友交流,我觉得没有那么难接,也没有师兄和他推的那么激烈,但我的水平是不如师兄的。也许每个人的劲路风格、心态性格乃至身材长相不同,相互的适应情况也不同。

上网了解了一些关于苯教的内容,才知道苯教的历史久远,远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前就已存在。其在西藏地区与外来佛教相互斗争借鉴、融合发展,促进了藏传佛教特色的形成。

苯教的发展有原始苯教,雍仲苯教。雍仲苯教的创始祖师为敦巴辛饶,他对原始苯教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其地位相当于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一生致力于传播思想教化众生,以及对真理境界的无上追求。

在中原,在汉地,我们也有着古老优秀的文化,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也出现了很多追求真理的先贤圣人。在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中,同样出现了与当地各种文化风俗相互斗争借鉴、融合适应的一个过程,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这种面貌,已远非其当初的那种模样。

种种文化形式内容,有好有坏。对于修学来说,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这也是须要有分辨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