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古国,地处古时波斯一带,中国汉书称之为安息。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该地区宗教主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后来被伊斯兰教称为拜火教,传入中国称为祆教。

西藏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被藏传佛教、苯教、耆那教、印度教尊奉为神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佛教中万字符的方向,以及转山绕塔等行为的方向,都是顺时针右旋,耆那教、苯教等则相反。

耆那教,其创始人先后有二十四位祖师,最后的实际创始人筏驮摩那,被称作大雄,公元前599年左右诞生在古印度,跟佛教的释迦牟尼处于同时期但略早,据说30岁出家修行,42岁悟道,72岁去世。耆那,意为“战胜欲望的胜利者”。耆那教不信神,但信奉崇拜二十四祖。理论上有“七谛”之说,认为通过正见、正智、正行以达到解脱境界。该教主张禁欲,讲究裸体苦行,后来分化出白衣派和天衣派。

有意思的是,大雄和释迦牟尼的出身背景、早期经历以及理论教义都有相似之处,据说还在同一片地区同时进行传教活动,吸引了各种阶层很多学习的人,但是两个人却从来没见过面。我想这应该不太可能,两位赫赫有名的智者同时生活传教于一个地区,怎么也会私下里相互交流切磋一下吧,说不定还是好朋友呢。至于相互贬斥对方为外道,那大多是素质不高见识浅陋的教徒所为吧。

两个人如果见面,一个赤身裸体,一个衣冠整齐,当相互问起对方为何穿衣服和不穿衣服时,可能都会说一句:您着相了。而后彼此微微一笑。

有素质和智慧的人,应该会求同存异彼此借鉴,而不是骄傲自大相互贬低。这些开宗立派影响千年的人,应该不会不懂吧。

世事洞明皆学问。什么叫洞明?通晓明了,透彻了解。洞明洞察,为什么与洞有关呢?

洞天福地,为什么叫洞天?看一些电视或者小说,很多神仙都住在仙山福洞之中,通过一个不为人知的洞口,即可进入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洞,与水有关系,很多大的山洞内一般会有水。《说文》:洞,疾流也。引申有幽深、广阔、清澈、透彻之义。

老师昨天去逛书市,发现很多人逛书摊看书从来不按照正常的行走方向就近选择,而是毫无秩序的随便逆行乱走,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

生活不能仅仅考虑自己,只为了自己的方便,还要考虑其他人乃至整个环境的状况。而实际上很多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方便,这种心胸或者素质是不好的。

学习交流须要有分辨能力,这种分辨能力来源于什么呢?一种是经历的多了,主观有一些经验判断,另一种是明理之后,根据道理去分辨。

社会上很多教学太极拳的,前面的老师带领着后面的一群学生,动作基本整齐划一,此现象比比皆是,很少有人思考其中的问题。

一家人一起吃饭,是由一个人带头先吃什么再吃什么、分别嚼几口下咽,其他人也是跟着同样的节奏吃饭吗?大人吃饭的节奏和数量,能应用于两三岁的小孩身上吗?既然不是这样,那学拳锻炼为什么是这样呢?每个人的呼吸节奏、身心状态都有所不同,如果按照符合自身当下的情况去锻炼运动,一群人的节奏不可能完全相同。

老师回忆了师祖当年讲课时的情景。只要过程中有一人打断,老先生便不再讲话,在讲的内容以后绝对不会再次提起,大家再也没有机会听到,成为永久的遗憾。

安静、尊重等教学条件,是最基本的必备要素。

老师讲了自己对释迦牟尼一生的认识。从人的角度出发,他在35岁悟道,并不是说一切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在理上可以说明白了一定的道理,但不代表在修为上立刻达到了究竟的层次,其悟道之后仍然在不断修学进步,经历各种事情,到了晚年才可以说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

我想,学无止境,以释迦牟尼的智慧,怎么会在35岁就骄傲地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呢?如果说其从35岁直至80岁去世,在见解认识上没有半点进步,应该是不太可能的。纵观释迦牟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讲授的不同内容和思想来看,也是在不断趋近于本质和究竟。这也可以反映出其一生的思想认识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如果按照某些宗教的理解,其一旦悟道就到了究竟圆满之地,然后停止学习直接躺平,后面就是各种给人讲法,与其他同时有水平的人也没有什么交流,那就有些不太实际了,换种角度,也太贬低他老人家的认知层次了。如果释迦牟尼是一位智者,那他内心会认为自己已经圆满了吗?

圆满智慧如释迦牟尼,在其一生中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和攻击,甚至是跟随他修学多年的堂兄弟提婆达多的敌对和迫害,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一番经历前后的心情和认识肯定也会有所不同吧。

人生不经过一些事情的历炼和洗礼,怎么会真正体会和理解一些道理呢?一时静坐树下又怎会获得终其一生的经历和体会呢?

禅宗讲悟后起修,悟道,才仅仅是一个起点,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而这之前,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修行,都是在找入道之门的阶段。

对于人或事的过于神话膜拜,乃至脱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这是作为一个人最需要摒弃的。否则,从人的实际角度出发,怎么去学习他们呢?

大名鼎鼎的维摩诘居士,根据佛经记载,久远劫前早已成佛,从他方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今生专门示现在家菩萨,为一大富商,家财万贯,妻儿绕膝,奴婢成群,出入各个阶级场所,同时拥有极高境界和智慧,以大乘佛法随缘度众,甚至为释迦牟尼门下的菩萨级弟子们上课讲法,作为得力助手,备受世尊推崇。

这里面问题就很多了。首先,好像维摩诘一出场就是满级大号,查不到任何修学经历,这比释迦牟尼还牛,若从人的角度出发,他的真实背景和成长经历会是这样吗?释迦牟尼是佛教思想的创始人,如果维摩诘没有跟随释迦牟尼学习过,那他高深的佛法思想是从哪来的呢?其是如何修学且达到如此在红尘中享有一切却有堪比释迦牟尼的智慧境界呢?

如果他是一个正常的人,能做到这样,那大家都应该跟维摩诘去学习才是,这才是完美人生啊,何必出家放弃一切跟随佛陀吃苦呢。

其次,同时代同地区很有知名度和水平的三个人,大雄、维摩诘、释迦牟尼,为啥记载中只会看到释迦牟尼跟维摩诘交流往来,却看不见这两位及其学生跟大雄这边玩呢?

一位是赤身裸体骨瘦如柴整天乞讨的印度丐帮二十四袋长老,一位是穿着华丽雍容富态锦衣玉食的印度佛文化传播集团公司董事长,大部分人会选择跟谁谈玄论道互动往来呢?

道,应该不会这么做,不会因为人们追求实践他的方式而有所选择的远离或接近。

处处以无分别和不着相的极高境界来宣扬标榜自己,却处处在分别和着相中,容不得半点不同的声音,这就是时下流行的所谓的双标吧。

《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然后,三十位境界高深的菩萨分别一一高谈阔论讲述了自己对于“入不二法门”的见解认识。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也挺有启发性,维摩诘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就是文殊师利最后的感叹有些画蛇添足了。

下午老师带大家去梨园公园进行推手交流,我跟大部分人都进行了交流。年过七十的老顽童万师傅仍然经常出来跟外面很多人进行实推交流,这一点就比那些只在自己圈子里教拳讲手的老师强很多。也可能万师傅没有教学生吧,没有各方面的顾虑,一个人怎么玩都行。

如果一个人门徒众多,名声在外,还能够放下身份不时出来亲自跟不同水平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那这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是不一般的。

作为学生,不能带着喜欢崇拜膜拜甚至神话的心态去学习一个人,但可以有尊重钦佩乃至无限的景仰和向往~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为何大家还要步行肩抗风餐露宿历经磨难呢?最后求取的只是那一堆写满字的纸吗?孙悟空早已一身神通变化乃至长生不死之体,为何直到取经完成才得以成佛呢?

经过真正的历炼,之后明白的道理,才是真经。

真经无字,无字真经。

文简评注:
增补一些电子书:

耆那教(英文版PDF格式)
JainaSutras_vol_1
JainaSutras_vol_2
Jainism_An_Introduction
Jainism_A_Guide_For_The_Perplexed
Religions_of_India

婆罗门教(中文版PDF格式)
婆罗门教

琐罗亚斯德教教(中文版PDF格式)
阿维斯塔_琐罗亚斯德教圣书
祆教史
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