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收了今年的第一位新同学,引荐人是我。
这次引荐的机会是老师给我的,也实实在在的上了一课。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引荐别人给老师,并且通过我的引荐对方成为了老师的学生、我的同学。
可是我却有些大意了,没有用心去认真对待这件事。原因是觉得同学跟老师有过几次接触了,也相互有所了解,我引荐一下可能就是走个形式或者说给同学帮个忙,抽时间陪同去老师那就可以了,对我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这正是我认识错误的地方。老师为何把找人引荐作为接收学生的条件之一呢?肯定是有深刻用意的,对于老师、同学和我,绝不是无意义之举。老师的出发视角不是我能理解的。
到了老师家,我都差点忘了介绍同学这回事。直到问起的时候,我才发现连同学的真实名字都没有搞清楚,籍贯家庭情况等更是一概不知。周一晚上,在同学主动跟我微信语音交流并提出引荐意愿后,接下来的几天我都没有主动去进一步沟通了解。
如果老师提前不认识不了解同学呢?我能像这样去引荐吗?
引荐他人,须要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对于其基本情况乃至人品性格学识经历等方面,尽量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基于这样的掌握,在对方提出学习的意愿后,才可以说正式的推荐给老师,让老师能够有个基本的了解和判断。这对老师对同学都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如果基本情况都不掌握或者了解的不详细,拿什么来进行引荐呢?
另外,引荐也是对于师生达成教学意愿的一种见证,在传承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传统的拜师典礼上,都要有不少见证人,甚至场面宏大,老师这里虽然不讲那些繁文缛节,但是其中的内涵精神还是要有所讲究的。
直到回去的路上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重要和严肃的事,作为引荐人,也是需要有些分量的。然而这次我被委以重任,却不自觉的有些轻视了,最起码客观表现上是这样。
老师说,当年他给师爷推荐介绍学生,没有一次像我这样随意粗心。
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可不能再如此轻视大意了,不论老师是否熟悉对方。因为,这首先反映了我对这件事的认识和态度。
想想自己在工作中,要给大领导介绍一个项目方案情况,能是这样吗?都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和功课。
何况如此正式认真的教学传承之道呢?
最近,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和表现,越来越觉得自己太不成熟了,很多事总是后知后觉,须要学习进步的地方太多了。
中午十二点四十从单位出发,一路倒公交坐地铁打滴滴,两点半到达大厂老师家的小区,提前通知了同学在小区西门汇合。初次见面,感觉都比较亲切自然,同学性格也非常开朗,并且不停的感谢我,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一上楼进屋,明显感受到环境的不一样,干净、安静、舒适,有一种来了就不想走的感觉。或许是外面的环境太杂乱了,亦或是我的心太浮躁了。
老师这两天有些感冒了,五一期间早晚不停高强度的上课劳累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老师给我们泡了景德镇的浮梁茶,因浮梁一地引出了关于儒家的话题。
儒家方面,关于宋明理学这一块,我学习了解的还比较欠缺。
老师讲了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南宋1175年,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上饶铅山县鹅湖镇),为了调和朱熹和二陆之间在学问理念上的分歧,由吕祖谦发起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来到此地与朱熹进行了一场心学与理学的辩论和探讨。
此时,吕祖谦38岁,朱熹45岁,陆九龄43岁,陆九渊36岁。这些人在30岁左右的时候已经是从学者甚多的大儒名家了。
看看自己,今年35岁了,跟这些人相比差距在哪里。当然教育体制不一样了,古人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等经典,而我从小学习的是语数外理化生,但也没学出个什么,毕业后全都还给老师了。
老师聊到了关于朱熹、吕祖谦、王阳明的一些人生经历。对于孝道的实践上,朱熹比王阳明做的更多。
与吕祖谦的人生坎坷遭遇相比,我的一些困苦经历算什么呢。
老师对于知识的掌握广博而又细致熟练,随便借一个话题就能引出很多内容知识点,这远不是我现在能达到的。
同学在学习古琴,老师也懂古琴,多年前曾沉醉于此道,于是便聊到了古琴。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老师提到了鸥鹭忘机这首古琴曲。忘机,往小了说,忘了机巧机心之机,如果是忘了明通造化之机,这就有些不同凡响了。
琴与桩,都为入道之器,倘若能坐进此道,则有没有琴和桩,都不重要了。
老师问我俩:茶、琴、拳,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有时候不假思索的第一反应是最接近答案的,如再稍一犹豫思考,则辗转相去甚远矣。
首先这是三个字,结构中都含有一个相同的部分,那就是“人”。这三样东西都离不开人。如果从字的对面反过来看,这个“人”则变成了“入”。
反者,道之动。
我所从事的铁路行业的专业名称是“站场”,职称证上也是这两个字。这是一个比较小众的专业,但是在铁路系统中又是非常主要的一个专业。除了教授这门课的大学老师外,全国从事站场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出一千人左右,基本都在那几家垄断的央企铁路设计院中,脱离了铁路行业,基本无用武之地。
站场,也可以理解为站桩的场,也许与站桩有缘吧,才稀里糊涂学了这个专业。可我想搞的不是铁路的站场,而是人的站场。
针对我的一些人生的想法,老师给了我一些生活工作方面的建议和思路。
只有体会了当老师的过程,才会知道怎么做一个学生。
只有养过孩子,才会理解父母对于子女是一个怎样的心情。
所以,教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
晚饭,老师蒸了米饭,同学下厨做了土豆丝、香菇油菜、松花蛋。
饭后八点半左右,老师开车从大厂把我俩送到梨园,我们共乘一段地铁一号线返回,回到住处已是十一点了。
记得2020年2月份看到老师在天涯博客上的文章,最后更新时间是2020年1月10日,看完没几天天涯博客就倒闭了。当我一口气看完大部分内容后,内心曾无比激动和向往的感叹道,这才是我要寻找学习的人啊,并把博客链接转发给無名,还说了如下几句:
“看了一部分他的随笔,很有启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和学识智慧的人,堪为人师明师,所言皆是由心而发。知道不是真的知道,行到才是真的知道,这是他文中强调的,对我很有警醒。”
“社会上这种人还是太少,毕竟没有亲自见过接触,只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他的境界。”
“他所追求喜爱的,也是我一直深有兴趣的东西,只是我还没有很深的体悟。”
现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传播程度,比古代方便太多了,固然有一些弊端,产生了一些乱像,但在某些方面,也带来很多好的东西,比如,珍贵的机缘。
但如何选择和把握,则在于自己了。
很多东西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就看人们怎样去获取和利用了。
最近的工作状态就是混。看了一些摩旅西藏的视频,又燃起了内心的向往和冲动。我如果继续这样在体制里混一辈子,也许将永远没有机会去做一些年轻时想做、敢做和能做的事,最终只会徒留一些遗憾。
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怎么去活,也是在于自己。
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