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上课迟到。昨晚上回来有些累,一躺下就提前睡着了。早上三点多醒来,困意消失,于是站桩至五点左右,想着还有两个小时得休息会,结果躺下睡着后没有听到闹铃响,醒过来时已经八点多。

于是急忙起床打车至五棵松地铁,结果上车后发现坐反了,赶紧到站下车往回坐,地铁上算了算时间,感觉怎么也赶不上上课点了,打车还有可能。于是到南礼士路时提前叫好了附近的车,结果司机看错了定位,跑到了木樨地,又耽误了些时间。最终坐上车紧赶慢赶,到老师家迟到约四分钟。

老师说睡过了说明睡得好,其实睡得不好,各种做梦。

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些关于宋明理学的内容。

浙江金华武义县明招山,曾是历史上儒释道各家文化交流发展之盛地,出现过阮孚、吕祖谦、明招德谦禅师等名人,尤以南宋理学大家吕祖谦而知名。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派,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

王阳明关于对父母孝道的三个方面,养身,养心,养志。这方面虽然他口号喊的很响,但是知行合一似乎践行的不太到位。

社会上存在一些学习的乱像,大多数人最基本的分辨思考能力都没有。历史上有很多更好的例子为什么不去对比学习呢?为什么非要跟风学习一些炒作起来的热点呢?

为什么一提到知行合一,大家都首先推举王阳明呢?老子、孔子、荀子、释迦牟尼、达摩、朱熹、吕祖谦等等都讲知行合一、理行并入,怎么没人提呢?

多数人都追寻沉浸在满足自我感觉的良好中,盲目跟风瑕瑜不辨,这反而恰恰会被一些目的不纯的人利用割韭菜。

你喜欢知行合一的思想,这些人就天天坐在视频号里给你讲知行合一,他们拿什么去讲呢?知行合一是讲出来的吗?

最近又冒出来个什么新心学的的开创者,不过又是一个贩卖思想白粉的毒枭罢了,很多人初尝之下,即魂飞天外无法自拔。

师常云:你想要的不一定是你须要的。

别有用心之人,给你的是你当下想要的,不断满足你的需求和感觉。满足过后,依旧迷惑。

而真正的明师,给你的是你当下须要的,而非不负责任的各种满足你。经过磨炼,有所成长。

踏踏实实多读点书。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有过无数修养极深的先贤圣人闪耀璀璨过,只是他们大多数默默无闻,不曾被记载于文字历史。能够被记录留传到今天,被我们所熟知的,不过是很少的一部分罢了。

要辩证的去认识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好的方面固然值得学习,但不好的地方也应该有所看到,而不是迷信一个人是完人。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放在古代,他们的学问不一定不及朱熹、吕祖谦、陈亮、王阳明等,某些方面更是有过之。

南宋陈亮这个人,其人生悲惨程度实在不输吕祖谦,吕祖谦是官运亨通,但是家庭不幸,而陈亮则似乎相反,仕途不顺,且先后三次被人诬陷下狱,受尽酷刑折磨,终于五十出头考取状元,结果次年即遗憾去世。其学问思想独树一帜,与朱吕等人理念不同,反对独善其身空有道德仁义的醇儒之道,提倡经世致用、义利并举、保家卫国的事功之学。

但是呢,其虽有一腔热血,却不被当时庙堂环境所容纳赏识,也未能像韩世忠、岳飞等人那样沙场建功,最终只是在社会底层固执地呐喊了一辈子,确实有些可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其不被这个社会环境所容,不如退而修身养性逍遥物外。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不是说行住坐卧要保持个什么,而是说,道,时时刻刻本来就在。

既然如此,那又是什么障碍了我们去认识到她的存在呢?

清巍师兄问关于吕祖百字铭中“养气忘言守”怎么去认识理解,尤其是对于“忘”的理解。

老师说,养气忘言守,谁在养气,养什么气,怎么去养,这都是学问,须要清楚。

关于“忘”,老师借文中师叔、文月师姐和我的字,瞬间拈了如下一句:

渊旁有水道无水,文中有心月无心。

看看我们能否有所明悟。

修学一途,有些人能够放,有诚真之心,这比学历出身等条件要重要得多。

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理,传理不传道,传道不传丹,传丹不传火。

想起周五同学在老师家准备晚饭,蒸米饭时同学用的量远远超出了三人的饭量,老师根据经验进行了调整,最后蒸出来的量刚好合适。

火候分寸至关重要,非明师指点难以把握。

凡人修仙传,雪中悍刀行。这些仙侠玄幻小说,老师均能娓娓道来,我听得津津有味。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教人,有的人不可以教人呢?其中决定因素在哪呢?在于对一些好的观念的认识和对待上,比如守时、诚真、谦虚等。至于那些知识概念的储备等方面,则可以随时不断学习和积累。

师兄和老师谈到了放下。能够轻易放下的,其实都是自己不在乎的,真正在乎的,能够放下吗?

真正在乎,却又能够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

当年,释迦牟尼为了修行舍弃了王位,这其实算不上真正的放下,因为他本身不在乎这些。

当他出家执着苦修多年,最终筋疲力竭,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去放弃苦修的时候,才有点真正放下的味道。

老师让师兄体会东西。快速急促的程度比较容易做到和体会到,而缓慢细微的程度却很不容易做到和体会到。这也代表了功夫的层次。

越是接近于道的东西,越是微细不可察的,越是润物细无声的。

文简师兄说,午休时,清巍师兄模仿老师对我做了一个眼神的动作,我瞬间有所反应。但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刻意要去听什么。对此我们在地铁上进行了讨论,结合师兄对李焕喜师傅做东西时的反应体会,觉得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可能恰恰是因为当时没准备、无意识、不知道的缘故。

但凡用意,距离自然先天的东西也就远了。

尘世漂泊,四海非家。
此心安处,方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