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师在京东家中,与诸学生十一人聚,皆是潜心修学之士,众所知识。
文潜、文寒、文安、文晓、文下、文简、清巍、道一、道渊,如是等诸多学生,并文心、文中二位师叔。
饭食讫,骑黄车,上楼已,敷座而坐。
周六一天,几位师兄一起去天坛、芍药居等地跟不同门派传承的拳友进行了推手交流,老师让大家谈谈交流的体会。虽然没有实际参与,但通过视频和大家的分享,我能了解到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推法,各种各样的素质,从而能给大家带来各种各样的体会和磨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返观自己,对外交流极少,以前偶尔路过别人的场子,主动上去搭话都感觉紧张,像这种大规模串场子的交流,我估计还没搭手就已经被问住了。心理素质亟待磨炼。
老师念了一段话作为例子,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比如阴阳,是抽象的理,不能跟具象的动静、开合、刚柔等并列等同,看似有点道理,但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不是最后一句神来之笔,我可能也觉得有点道理。主要说明一个现象,基本的概念和逻辑不清楚,基于此而衍生出来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就会出现,甚至能忽悠一大批不懂的人。看看现实中网络上,这种人不少,往往都被冠以大师称号,但实际身份还是一个糊涂虫。
上课要有所准备,这在某些方面上体现出对这节课的重视程度。就跟工作上要给领导汇报方案一样,要未雨绸缪,做足充分的准备,提前想好领导要问什么。当然,准备工作不是为了应付。上课也是如此,老师会问到什么,自己该如何回答,在有限的时间内逻辑清晰的把重点表述出来,内心应该有所规划。准备了不一定会被问到,但这也是一种整理的过程。换位到老师,每次上课前老师应该都是有所准备的,甚至还会查阅一些信息和资料。回归到自己,如果课后不炼不悟不实践不整理,那又拿什么去上下次课呢。如果有一天自己做了老师,怎么去面对每一个用心来学习的人呢。这反映了自己修学的态度。
老师提到了一些京城武林名宿的故事,如醉鬼张三门张长祯的传承(张长祯—许言增—贾振才—李新民),武当原始太极拳白云观安声远道长、王有田、崇焕文老前辈。目前在天坛传拳的惠志方先生曾从学于李新民(李亦从学于崇焕文)、李和生(杨氏老六路传人朱怀元弟子),可以说有三支的传承关系。回来查看了一些相关人物的资料,对一些武林往事有了一些了解。
注意积累,平时可能我们不会太注意,可如果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的力量就会体现出来。比如整理收纳,每次上课老师都在强调这件事,足见其重要性。我们一生都在做这件事,只是有时候是别人帮我们做了。现在要学会主动去做,修学、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
讲究效率,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耽误别人的工夫。
师云,站桩锻炼,就是清理垃圾的一个过程。先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月亮还是只有一个。
午饭后,在楼道里WangL、文下师兄给我喂了喂手,能感觉到师兄的根很稳,身上似有一股力量,很难撼动。文下师兄说我身上还有点原来的那种掤劲,可能我还没有彻底丢干净吧。老师休息了几分钟,出来看到我们在推,给我讲了讲如何搭手。
喝茶间隙,老师跟我推手讲解,给我表现了三种状态,一是两个人都不舒服,二是他舒服我不舒服,三是两个人都舒服,我不松他帮我松。第三种才是我们修学上的推手。与他人、环境、乃至天地自然一切和谐相处,互相补益,而非损人利己,这应该才是好的修学的方向。
在别人的视频评论里看到一句话:推手只可循理求精,不可越理求胜。觉得在理,应该作为自己实践的准则。
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看到的、思考到的必然不同。
跟無名见面聊天,在他的公寓里,来了一个出家人,一会又来了他的两个朋友,一身江湖兼官绅气质,信佛。桌子上放着半个哈密瓜,没人主动去吃,他切成六块,让大家吃,另外两人勉强吃了一块,我吃了一块,他吃了一块,然后又催促,于是我又勉强吃了一块,最后快离开时还剩两块,又催促让我吃完,我说为啥非得把它吃了呢,今晚跟哈密瓜杠上了。从一进屋到最后出门,他一直在催促把哈密瓜吃完,就是没催出家人,因为他过午不食。無名认为不吃完就浪费可惜了,可是我吃完就撑着了,他没有换位想想,只是执着于要吃完。思维不能被束缚。
哈密瓜不一定非得要一次吃完,出家人做的酵素也不是包治百病。
法门快不快不是重点,适不适合自己才是关键。飞机速度再快,也不一定有汽车来的合适。
临走,老师送我到电梯口,还打开了楼道的灯。师对着我说,不够静。
静是什么,妄想又是什么,其实我还根本没有认知,远非我想的那样。突然间,我对很多知道的概念产生了疑问,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能都是错的,仅仅是自己的想象而已。要真正理解,只有真实的去体悟到,空想是不行的。
上课的一天,感觉时间的流逝飞速,仿佛一瞬间,回来后,又觉的仿佛过了很久很久。
未跨门栏,谩言休去歇去。
已到宝所,那管船来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