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师姐带来了杏子。看到大家在吃,老师问大家吃杏子等水果的时候有谁习惯去皮,以及原因。去皮的原因之一,果皮可能存在农药残留。
老师进而说到,现在很多人讲传统文化禅学道学等,里面都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
确实如此,利益驱使的当下,披着传统文化的表皮,里面有毒有错误有问题的内容太多了。
不论年龄、经历、学问、素质,仿佛是个人都可以讲儒学讲禅学讲道学讲武学,他们拿什么去讲呢?讲的内容符合道理吗?讲的是自己实践体会出的东西吗?讲的东西他自己又做到的了几分呢?
看者听者学者,不可不观察深思呀。
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掩。古代指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
《论语·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师云:道者文之本,文者道之叶。
《朱子语类》:“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於文,皆道也。”
《近思录》为朱熹与吕祖谦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共同编撰,共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主要记载摘录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学问思想。
本是一栋完整恢宏的宫殿,如果在不同的地方拆卸一些不同的部件,然后组合拼凑在一起,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老师问我“近”的意思,我说应该是接近的意思。
如果老师写近思录,那一定是写自己体会的东西,当下自己的行为能接近于正确思想和道理的东西。这里的“近”,当下。
录,上山下水,含有阴阳。
老师指出了我日志中的两处错误,都是比较细节的地方。
梁漱溟(1893-1988年),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1928年他在广州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内容中提到了做学问的八层境界。当年他35岁,而今我也35岁,但我看了他这八层境界,觉得还是不敢苟同。
他的第一层境界是形成主见。我认为,形成主见或者说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恰恰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积累和反思之后达成的,是比较靠后的阶段。
首先你得知道自己须要学,进而才能产生学的行为。
为什么要学,因为想体验更好的东西。知道自己不明白,想要求知求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生活学习中,对于目标和时间计划的细分实施,即是格物致知。
周敦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什么是太极拳,太极理论指导下的拳。按照太极的定义,凡是讲动静、开合、虚实的,都不符合太极之义,这样的拳,也就不能称为太极拳。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太极拳严格来说都不是太极拳,只能称之为两仪拳。
师云,抱元桩,是太极拳。
这恰恰刷新了我对太极拳的认知,也解决了我的一点困惑。
别人问我练什么,我都说练太极拳,但是心里总觉得有些发虚,不自信。因为自己平时不练社会上那样的拳架套路,好像自己不是练太极拳的。
现在,我可以比较自信了,自己炼的是太极拳。
老师讲了讲李派太极的传承。李派太极创自李瑞东(1851-1917年),其所学有杨氏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心意六合拳、道家太极拳等。其有三子二女,均精李派拳法,以长子李伯英功夫最好,李伯英的弟子有通县任万良、北京陈月舫等人。任万良所学众多,据说拜过八位名家,自成一派。北京通州的张建国、张志强应该传承自任万良一支。
对于一些事物的概念,不能太局限,适当的放大和缩小,对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会有帮助。
焦虑,重点在焦,三焦。下焦有问题,往往根源出在中上焦。
在一个组织或家庭中,不应该让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否则一旦核心崩溃或者离开,就会带来系统性崩溃。
好的管理模式和体系下,一个人的离开与否,都不影响其正常运转。这也涉及到人的素质,用人得当非常重要。
站桩锻炼,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仅仅是自己在锻炼,也要借助天地环境来帮助自己锻炼。
站桩,不能僵紧,也不能软懈。这个中道,要自己去实践和把握。
下午,有梨园推手群的拳友约师娘交流,于是老师也带领我们去梨园公园一起交流。玉春园的杨松师傅带着他的同门王师傅也过来了,王师傅主动上前跟我推手交流,这是第二次跟他搭手。他的特点跟杨师傅很像,劲足意强,而且出劲速度快,不是很好接。
最近在微信视频号上看到杨师傅带领同门去了芍药居等好几个场子,王师傅跟不同的人进行了交流。这当大师兄的做的确实不错,值得称赞。王师傅人也很好,而且每次都是主动去跟人交流,值得学习。
跟管小利拳友和另外一个年纪比较大的拳友交流了一番,都是比较松柔的推法,也非常不错。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吾之患,在好弄自知。
行功走法,知道自己走路状态和不知道自己走路状态是不一样的。目前的阶段,要知道自己在放松缓慢的走路。
站桩,设定时间和不设定时间是不一样的。设定了时间,内心不自觉会有所期待,难免会产生浮躁,不设定时间,内心便放下了这份期待,进而相对趋于安静。
很有意思,每次去泥莲寒舍论坛看兔喜雨的锻炼记录,脑海里总会自然的伴随出他那浓浓的口音。还有以前看关于张至顺道长的东西,也同样如此,边读边浮现出他那有特点的河南乡韵。
久厌世情名与利,素嫌人世是和非。
须知谨谨修心地,何必区区衔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