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
看了大家的这一周的学习锻炼状态,好像都没有什么变化。貌似只有文简师兄去天坛和外面的人进行了交流。
老师问大家,自己上课的意义何在。
换做我们是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是什么感受呢?能感受到老师的心很累。
老师基本只有一个对外的抖音平台,很多人却只是看,但是从来没有任何反应,比如点赞、评论、转发等等。老师的很大一部分视频,是专门给我们拍录制作的。
一周交流三次以上,每天锻炼学习两三个小时以上,都做不到。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能有什么成绩呢。
对我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首先是交流次数,就难以做到,周内工作上班很难有时间出去,认识人也不多,很难约到可以交流的人。至于锻炼学习的时间,这个努努力克服一些困难,还是能够达到的,还是自己太散漫,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口口声声说自己喜欢热爱这个东西,但是行为上表现的程度却远远不够,岂不是自惭形秽。
对于人和事的尊重,体现在哪呢?如果什么也不了解不知道,仅仅是内心单方面的自我认为,那将很难做到真正的尊重。
抱元桩,里面蕴含了老师在各种环境下无数次的历炼,喧嚣杂乱的闹市城区、静谧舒适的公园场地、广袤无人的羌塘高原、清澈碧绿的诸措湖畔、海拔六千的雪山之巅……家里、路上、远方,风雨雷电之中,阴晴圆缺之际,白天、黑夜、动中、静中,当下无时无刻之中……内蕴无穷,意境非常,有无穷生命之机,仿佛是饱经沧桑历炼而无比坚毅笃定的智慧老者,似乎是出淤泥而不染历半生而归来的翩翩少年,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绝非同市面上那些常见的各种桩。
老师一开始就把最好的最珍贵的东西给了我们。
周三老师在大厂那边上课,有同学说最近刷到一个讲丹道的人的视频,老师直接开口说这个人是不是姓Q,同学有点惊讶。此人网名QXM,在山东青州云门山一带讲传统文化的东西。老师对他们这一支非常熟悉,也见过此人以及他的大师兄,并且彼此之间发生过很多故事。
课上提到了LMWH,没有听说过。微信上搜索之,一看视频,原来是这个胖子,之前经常刷到他的视频,各种跟学员讲手讲课,观其风格气质,没有兴趣,所以没怎么关注了解。现在搞了个NPTJ的招牌,到处搞培训班,教太极拳、禅修等内容。看了一下他们学员站桩的视频,大多都是垂头塌背,他本人打拳也是如此,可能练的是龟形吧。不可否认,他们是有点东西的,但是没有那么高级,稍微语言包装一下,就足已驾驭社会上很多不懂的小白了。
老师与这些人的师父甚至师爷辈曾经都交流过,如今徒子徒孙辈的这些人已经俨然成为大师了。
进行价值转换,前提是先明白道理。知道哪些东西价值高,哪些东西价值低,然后再努力去把价值低的东西转换为价值高的东西。否则,价值转换的意义何在呢。
要把学习的理念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应用和体现在自己的生活学习锻炼交流之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返本溯源思想的应用,而在学习交流中刨根问底就是该思想最简单直接的应用体现。
所谓: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要么不交流,只要交流,不了解清楚彻底就不罢休。
老师从2009年10月开始正式教学,如今已经14年多了,基本每周一节课,每年基本五十节课,实际上远多于这个数。那么十四年下来,一共也有七百节课了。如果大家都能把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整理出来,那将形成七百篇文章日志,这个结果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会是非常震撼的。
老师每次讲课的内容之间都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逻辑的,只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秘,有明线有暗线,有高山巍巍之势,有云烟袅袅之机,有江湖滔滔之大,有流水潺潺之源。
这一幅完整画面,其中每一笔之蕴意,须要我们亲身去实践品味。
中午,文下师兄等下厨做了丰盛的午餐,炖了土豆红烧肉的大菜。吃过饭,道盈把厨房收拾得非常干净。
下午,四人和老师在大屋一起喝茶聊天。
老师并没有因为我们根器不够而放弃,比如低根器就去做低根器的事就行了,不需要天天讲那么多道理。实际上,老师这么多年的谆谆教诲和努力,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根器,为了我们能更快的进步成长。
方法和传承,一定是有好坏优劣之分的。不是随便坚持任何一个法门都能让我们顺利接近于道。
回归于简,不是一开始就简,而是经过了无数的身心磨炼和积累沉淀之后,化繁为简。比如禅宗参一句话头,净土宗念一声阿弥陀佛,方法不可谓不简,所谓一句话头即开悟,一声佛号即往生,凭什么呢?如果这么容易,那满大街都是仙佛圣人了。
博览群书,多方涉猎,广增见识,为的是增加自己明悟的契机。单一的知识层面也能产生明悟之机,只是几率太小,而多层面多视角的学习和认识,所能带来的明悟之机会,则相对更多。
博学之,前提是,先清理垃圾腾出空间。要有好的进出整理分类的习惯,要有分别取舍,形成自己清晰的体系脉络,这样在博学积累的时候,才不至于产生知识的杂乱堆积以至于崩溃,形成一团浆糊,最后好坏不分瑕瑜不辨,进而不可能正确的修学进步。
根据自己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我问老师,为什么自己在跟别人交流时,对方会有莫名想释放流泪的感觉,这是我从来未遇到过的,是什么原因,令我很奇怪。老师说这不奇怪,因为两个人的心相合了,慢慢的我还会清晰知道这个过程。
清巍师兄说,是因为我很真诚。确实,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我应该是用了心的。无论做什么,诚、真,都是第一位的。
逐渐觉得,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是可以影响到身边之人的,只是程度还比较微弱。
临走时,老师分别跟文简、清巍师兄以及我搭了搭手,让我们体会了一些东西。
回来的路上跟文简师兄交流,师兄说在我问的时候,老师同时展示了这个过程,因为师兄瞬间产生了情绪想释放的感觉。我才恍然,老师不仅仅在言说。
文化传承的东西,不能沾染上一丁点商品买卖的味道,否则就变了质,严重贬损了东西的价值。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有幸传承这些宝贵的东西,这样的染污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传承之道,在精不在多。不是搞推销搞批量生产,否则那成了什么,跟商品有什么区别,继而传承文化之人与利益熏心的商人,又有何分别。
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路人。
一个字,缘。
最近有两个不同微信群里的武术爱好者主动加我微信。第一个人加我后给我发了一个四百多人的武术群,邀我进去。然后又让我邀请他进各种群,而且越多越好,说是为了交流学习和认识更多的朋友。一开始我没有及时回复邀请他,但是他好像很着急,给我发了好几条信息让我邀请他进群,于是我出于礼貌,给他发了三个群的邀请。他对我表示了感谢,说我资源丰富,还有这类好资源要多多邀请他。我感觉此人思想有些问题,回复他说资源不在多寡,在于当下对自己的把握。
第二个人加我后,同样也是客气了几句就给我发了一个群的邀请,然后又让我邀请他进不同的群,我没有搭理他,接着当天下午和晚上又给我发信息,我没有搭理他。第二天早上又发信息说等了我一夜还没收到邀请,以为我昨天在忙,让我现在邀请他,虽然说的很客气,但我依旧没有搭理他。
发现这两个人的语言行为和目的简直一致,而且也在同一个群里。一开始我觉得可能这些人的思想认识就是多加群才能促进学习,虽然我不这么认为,但起码目的是为了学习交流。但是两个人都这样,就让我感到奇怪,好像目的就有些不一样了,可能是一个组织,通过加大量的群,然后加群里大量的人,进行其他的一些别有用心的活动。
开始以为这两个人主动加我,是为了真正学习交流,结果我发现根本不是,跟这种人网上交流纯粹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甚至间接助纣了他们,于是思考后果断删除之。
向文下师兄咨询找回了2021年注册的泥莲寒舍账号的密码,自从密码忘记以后,就一直以游客身份浏览论坛,只能看不能说,有时候想回帖却发现回复不了。重新登陆后,回复了几篇帖子,感觉比游客身份舒畅多了。
周三到周五,从北京到南京出差往返,貌似也与不同的人进行了交流,只不过交流的形式是开会、汇报、吃饭、喝酒、打牌……
周六上午十点多,跟文简、清巍二位师兄去天坛公园交流,这是去年来北京后第二次到天坛。先去了杨瑞师傅的场子,跟杨氏汪脉的麻师傅、刘师傅交流了一番,然后又去了附近的刘老太太的场子交流一番,听她讲了一些年轻时学习气功佛道的经历。最后经过一个吴氏的场子,原来是王培生一支的,我主动上前搭话询问,经介绍,跟场里的李师傅、王师傅搭手交流了一会。
结束后快一点左右了,于是跟师兄们到天坛东门附近的一家商场吃午饭,清巍师兄请我俩吃了呷哺呷哺火锅,味道很好,这是我毕业十年后再一次在北京吃这家火锅。吃完饭,我们三人继续聊天交流,兴致不减,一直到下午四点多才各自返回。
好像又是碌碌无为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