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上来了一位新同学,本清,他一直在大厂那边上课,因为周三有事不能去大厂,就临时来通州这边一起上课了。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老师讲了父母的一些事情,里面涉及到了时间的利用,以及基于时间的效率,进而讲究到方法。

提到了沐浴桩的一个要领,手掌自然放松,食指如垂露接地,这不是用意想象出来的。老师说手与大地本来就是有联系的,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讲到了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流的状态比喻人身气血在经脉运行中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五输穴在人体的分布特点为:四肢的末端,肘膝以下的位置,由远端到近端分别为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着金、水、木、火、土,依次相生的关系。

井穴,所出为井。出来的东西来自哪里呢?人自身内部由里及表的气血,有先天带来的,有后天水谷转化的,也有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好比井里出来的水,其来源是多方面的。

井穴,可以治一些急症,虽处四肢末端但可以治远端头部之症。

人身上有经络气脉,自然环境中也有气道,且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打拳,要在外部空间环境中打,不能局限于自己身上。

老师让师娘搭手体会,通过一个拳势的动作,演示了列缺穴处的运动状态。然后又演示讲解了桶子功的一个势子运动所经过的经络和穴位。

传统中医里的四海,髓海、气海、血海、水谷之海,分别对应脑、膻中、冲脉、胃。

传统中医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此外,古人还发现了精气神的三种雾化过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要课后自己去填补老师留下的空白,一点点积累,这不是为了给别人完任务。

老师从来不会主动在课外要求和提醒大家应该怎样修学锻炼和生活。因为,这些事情本来就不需要被要求和提醒着才能去做。

多读书多交流,对于老师讲的东西,才能有所认识和分别,比如哪些是传统中医的、哪些是道家门内的、哪些是老师自己的。

我应该期待老师多问一些我不知道的点,而不是我已经知道的点。也就是说,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不然,只会是原地踏步,想厚积薄发则无望矣。

对于朱熹吕祖谦王阳明等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前辈,以及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物,乃至我们身边能接触到的一些人,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秀之处,也要看到他们的问题所在。取彼之长以学之,识彼之短以鉴之,一味盲目的崇拜和贬低都是不可取的。

上课前司茶的准备过程直到九点半上课后才完成,按理说这应该是提前就全部完成的。老师一直在等第一杯茶何时司好,以前上课时如果第一杯茶没有司好老师是不讲课的。

如果锻炼、讲课也是如此,没有提前都准备好,临时才开始忙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为什么老师会经常讲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细节呢?比如家里环境和物品的整洁、有序等等。因为生活中的一些或好或坏的观念习惯,会自然的带到修学锻炼中去而不自觉。反过来,如果修学有进步,也会自然的反应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下午喝茶,老师亲自清洗了茶盘的一部分,因为茶盘很脏了,但是司茶的人长时间没有收拾过。文简师兄又收拾了茶盘的另一部分,通过擦拭摆放等行为,茶盘变得干净了,茶具变得有序了。

干这样一件随手能做的事,应该花不了太多时间,但是却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和感受。

修学锻炼,亦复如是。

老师对文简师兄说,有机会须要多讲多说,这样才能暴露一些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如果少说不说,虽然会少犯错,但是也会掩盖一些自己难以发觉的问题。当然,多讲多说,不是胡说乱说,须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行。

下午老师跟我们搭手体验讲解东西。老师跟师叔对面而坐,不需要动作语言和接触,通过无形无相的东西就可以有清晰的交流体会。而我却须要通过搭手接触和动作语言,才可能有点粗略的体验。

法不传六耳,不是说只有两个人在场悄悄说话,其他人都不能在场。当年世尊拈花,座下千百人中,只有迦叶一人微笑。

自己的基础不过关,就是老师天天讲,也不会明白。老师说,现在能够真正开始上课听课的,只有丁师叔一个人。

周六下午和YR去雍和宫转了转,虽然曾在北京上学六年,但这还是第一次来雍和宫,门票二十五元。这个藏传佛教寺庙不大,但是很有名,据说求事非常灵验。里面人非常多,几乎每人手里一把香,每个大殿前都聚集了大量的人在点香和祈愿,一片乌烟瘴气,没有一点清静。

YR让我也虔诚的许一许愿,说雍和宫在求事业工作方面比较灵。我说这么多人都来求事业,哪有那么多岗位安排呀。YR开玩笑的说菩萨也会给调剂的。于是我也跟着大家的样子,每走过一层大殿,点香、许愿、三拜,愿天下众生早日离苦得乐,愿世界和平吧。

每个大殿的柱子上都有一些楹联,应该很少有人去在意上面写的是什么,更不会去思考是什么道理。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别人不合道理的满足自己的愿望。

只有不懂,才会迷信。真正的修学锻炼,乃至一切学问,一定是有清晰的原理和道理的。所以,求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