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五十八,开车到学知园地铁口接上顺路的师叔,师叔已经提前八分钟到达。一路畅通无阻,八点四十三到达梨园附近的五所家属区门口,进去停车花了几分钟。然后跟师叔一起步行至梨园地铁口附近的早餐店一起吃了早餐,最近两次在店里都遇到了比我们早到早吃完的文简师兄。

今天开车走的四环,出四环至京通快速路的时候,经过一个匝道出口。上上周第一次经该出口后发现方向反了,向西往东三环方向奔去,于是又行驶了几公里后掉头,多花了十多分钟。平时多数走五环,没有出现过走错的问题。

鉴于上次的教训,这次快下四环出口时我特别留意,别再像上次那样走错了,然后变道减速准备右转进入匝道,就在这时,一直酣睡的师叔突然果断说:直行!于是我赶紧保持直行。接着师叔指着导航界面说,还差两百米呢,在前面第二个路口右转出匝道,导航里也清楚的提示了是前方第二个出口。

这下子我才清醒过来,原来这里前后紧挨着有两个出口。我一直以为这里就一个出口,觉得上次走错应该是进了这个出口后走错方向的原因。而实际情况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师叔及时提醒,就算我再注意,还会跟上次一样走错。因为我对问题的原因本来就理解错了。上次事后我没有及时去分析导航查找真正原因,这次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了。而且我也没有仔细用心去听和看导航的提示,虽然听了,但是没有听进去。

在关键的岔路口,有人及时指引是多么的重要呀。如果这是人生的岔路口,耽误的恐怕就不是这几公里路程和十几分钟时间了,重来的机会和代价将远远不同。

路上跟师叔聊天,发现师叔喜欢研究搞清楚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并提前进行准备和应对。

比如,每次经过导航提示的事故多发路段,师叔会留心观察分析为什么此处会多发事故,这样就会总结出经验,在万一没有导航的时候也会有所判断。在去西藏摩托骑行之前,师叔已经在北京的很多路况下进行了演练体验,并在户外搭帐篷过夜,以提升自己实际骑行时面对各种情况的适应能力。就算这样,在实际骑行路上也遇到了平时没经历过的一些情况,随时面临低温、雨雪、泥路、摔车、高反等考验,这个时候能活着走出去就不错了。

师叔给我讲了梨园五所家属区为什么明明设置了门禁和门卫,但外面的车仍然可以进去免费停车,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作为非小区人员的我们来说,进门停车时应该注意什么。

我听了很有启发和感触,这些不正是返本溯源思想在生活中的随处运用吗?

老师和师娘周五去看忘了多年的朋友bao哥,据说是武林杂志的主要创刊人。他七十多了,家里收拾得非常整洁,一生没有收徒,一生只炼一趟拳,坚持自己的原则,很多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传统中医讲的五腧穴,是针对于人体上的经络运行规律而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

老师讲,经脉只是气道的一种,而不是唯一。人身体上有经脉,自然界中也有气道,而且人与外在自然环境是有联系的。如果跳出人身的局限范围,把外在环境也考虑进来,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视角下,所出和所入的位置还是人身四肢末端的井、合吗?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而像这样的具体内容,历代经典医书中是没有相关论述记载的。那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这就须要通过修学去认识。

老师说站桩锻炼,我们须要做的是不干预,看似什么都不干,但这只是其中十分之一的内容,另外的十分之九则是天地自然环境在参与做功。其实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事在做。

类似老师讲课,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有可能也只占十分之一左右,另外十分之九的内容则是听不到看不见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外在天地有无量世界,可以观道。
人身内在亦有无量世界,也可以观道。

老师讲了当年在各种推手圈交流的经历。在实推的场地,来了虚推的,老师能陪着交流。在虚推的地方,来了实推的,老师也能合理应对。在任何环境场所中都起到了维护向好的作用。如果这是一个细胞,那他去哪里都能带来好的作用。

上午准备司茶的时候,文下师兄在架子边正寻思泡什么茶,恰好我带了几包大红袍,于是就拿给了师兄。课上,老师问了问今天第一泡为什么是岩茶,然后讲了讲喝茶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说天气比较冷的早晨,尽量不要喝太凉性的茶。文下师兄好像觉得老师在说今早泡的大红袍性质比较凉,不太适合,于是就换成了白茶。

由此老师结合几个例子,讲了听的重要性。听了,不一定能听到,听到了,不一定能听进去,听进去了,不一定能听对。

老师陪师娘去市场挑选景泰蓝。老师提前花了两个小时把关于景泰蓝的知识内容学习了一遍,这样就不至于被商家忽悠。事实也证明了确实如此。

我们平时的学习积累,也应该如此,得花时间多提前研究,有所准备,才不至于临时被忽悠蒙蔽。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如茶、琴、拳、桩等,要研究讲究到极致,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热爱。

人要有所追求,在谋求生活的基础上,争取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进而做出一定的贡献。

而对于一些真正有追求和热爱的人来说,活着是最基本的能力,根本不在其首要考虑的范围之内,这是在追求之路上顺便解决的事。

老师把客厅架子上的中药按照其特性,重新进行了分类和摆放,统一放在了西面的架子上。原来放有一部分中药的南面书架,则腾出空间主要用来放书。

每次上课,老师都在帮我们梳理,文化知识、逻辑思维、观念认知等等内在外在的各种东西,好比每周收拾整理家里的东西,使之变得更加合理有秩序。但是梳理收拾完,后续能不能继续保持和更好,则看每个人的平时功夫了。不能每周来上课时,上次整理好的又乱糟糟了,又需要老师花时间精力去重复,这样就很难进步了。

中午老师给文简、师叔和我搭手讲解体验了东西,我在旁边录了两段视频,过程中有些粗略的感觉。老师讲的东西不是力,不是意,而是更加微妙的东西,可以很细微,也可以很博大。

黄YL同学中午来老师家了,大家一起吃饭。下午喝茶聊天,老师让我给小黄观眼识病一下,我简单看了看,知识和手法运用的不是很熟练。然后老师又亲自给小黄观察分析了一番,我在旁边看着听着,确实不一样,老师分析得更加深入细致。

下午三点多,老师带我们一起去梨园公园交流。今天秋高气爽,碧空如洗,可能是深秋的最后一个温度适宜天气了。来到活动场地,已经聚集有很多拳友了,距离上一次梨园公园交流有一个多月了。先后与丁师叔、新来的若水、老李、道盈、小储等人交流了一番。

群主提出大家一起合照留念,于是大家一起在云光湖边两排站好,然后请路人帮我们定格这一瞬间。每次合照,老师都始终谦虚的站在最边上。

主动提出跟新来的若水拳友交流,她说从来没有推过手,但是感觉她的劲还是挺整的,我问她有没有练过拳架,她说自己练的是武当的拳,前阵子还参加了武当山的世界太极拳交流大会。然后我又介绍她和文简师兄进行了推手交流。她跟师娘是贵州老乡,有个女儿在北京,我帮师娘和她在云光湖边拍了几张合照留念。

跟老李师傅交流,他今年已经七十四了,身体还很壮实,手上劲挺大。鉴于他之前喜欢掰拿别人手掌展示自己劲力的特点,这次搭手时我尽量使用半握空拳的手型。他用劲按着我的手臂让我推他,还是比较难推动的,但我不想跟老人家较劲,他想把我推出去也是没那么容易的。他这个年纪还能出来推手交流,还能跟年轻人较劲,已经很难得了。

跟道盈推手感觉她进步很大,劲很沉很整,在她合住劲推到我身上时,我已经很难接住了。她的基本功是没有白练的。

跟小储拳友交流,他虽然身材比较轻瘦,但是劲力还是很足的,之前跟他推手还是有点紧张和压力的,因为稍不注意就容易被其推出。这次跟他交流突然觉得没有那么紧张了,相对更加放松,自己的中定也更加容易守住了。我想,这可能是与自己最近体重增加有关系吧。

活动到接近五点,跟丁师叔和清巍师兄提前出公园返回。在公园东门,师叔和师兄又交流了一会。

晚上回来,黄YL发微信说,她已经正式和老师提出学习的意愿了,老师给她提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引荐人,另外两个条件忘了,就记得第一条还没有满足,所以记住了。她问我怎么引荐,有什么意义,不是太明白。我跟她聊了聊,让她考虑考虑,想好了再找个认识的引荐人。她说感觉我就非常合适。

周三小黄同学去大厂上课了,周四我问她上课感觉如何,她说感觉很幸福。

回来后不时在手机上看老师给师叔和文简师兄讲东西的视频,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观看视频过程中会出现与在现场时相似的感受,尤其是老师给丁师叔讲的某个瞬间,而且不止一次观看时。

YR在我看视频时也主动提出看一下,看完后,她说她一下子明白了我为什么每周都要去上课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感觉这个环境非常放松自在。

和她交流了关于修学的一些情况,她根据自己的所学和对我的了解,分析了我为什么进步这么慢,为什么听不到东西,因为我的心理防御太强了,不能完全打开自己,也不能直面自己的内在感受,交流中总是掩盖或抗拒。

平日里不但交流少,而且对交流的认识也比较狭隘,不是仅仅约着推推手就是交流。要思考交流的本质是为了什么,交流肯定是为了让自己进步,但不能只把它当做一种检测工具,比如检验了自己哪好哪不好,而应该重视交流的过程,在交流的当下就能进步。

交流是一种检验,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锻炼。

交流,得让东西交互流动起来。首先,卸下自己固有的心理防御,让外界的各种你认为的好的不好的进来,语言上的、行为上的,有形的、无形的,然后正确的去面对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