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8日
老师让我们几个人讲了讲周六第一次公益体验课的活动情况。针对一些突发的情形,我们还是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处理能力,因为从来没有遇到和想到过。经验和能力也是通过做事积累来的,如果永远没有经历,那必然遇不到一些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相应的经验和能力。
课上提到了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传承。为什么同一门拳同一位祖师,后人的炼法风格会大相径庭呢?
我们这里的传承是来自何处呢?是道家哪一脉呢?我们修学的功法内容有哪些是来自道家北脉,有哪些不是呢?
我们常常眼睛里没有活,别人说哪才去干哪。如果不提醒,哪怕自己看到了也不会做,很少自发性主动性的去做。因为我们不想做,或者说我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
如果这是在炼功呢?如果只炼自己喜欢的有感觉的,那必然会有失偏颇,甚至导致出错,须要炼的地方反而没炼到,将难以有更深入的体会认识。
看不到,必然炼不到;看到了,不去做,也自然炼不到。
很多人讲采气练采气,仿佛认为天地很自私一般。人在天地之中,秉天地之炁而生,由天地所孕化,天地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孕育滋养着你,你还要采什么呢?一条在大海中徜徉的鱼,需要专门去获取水资源吗?
为什么不想想你能给这片天地自然环境带来什么呢?
如果按照现在的生活学习锻炼状态,今生想在修学上有所突破和领悟,可以说根本没希望。
老师说须要有魄力,但光有魄力不行,还须要有能力。
能力来自哪里呢?应该是大量的投入学习和实践积累。
看了看上周六体验课活动录的视频,发现自己还有一些问题,尤其是说话交流时语速太快,吐字不清晰,这是须要特别注意改善的。
周四下午在国铁集团机关参加了一个关于身心健康的讲座,邀请了原北大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教授来讲课,授课方式和内容都很有水平,又不失幽默风趣,三个多小时的讲座我竟然没觉得枯燥。最后机关书记做总结时发言也很有水平,吐字清晰干脆利落富有条理,这些人能当上领导不是随随便便的。如果把这种才智用在修学锻炼上,应该也会有一番作为吧。
周六早晨七点半左右,下起了大雨,学生发信息问,看雨下得大要不下次再约,还是说换个地方。我回复他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但是我是准备过去的,公园也有避雨的地方。学生于是说也过去。
九点十几分我到达公园的场地,此时雨渐渐变小,便在树下活动等着,学生接近九点四十才到。于是二人一起来到了荷花池边的一处廊亭内进行教学,此时雨也越下越大,反而别有一番意境。问了学生这周锻炼的情况,他说没有坚持每天站桩,是隔一天站。而且令我想不到的是,他说同时还在站以前抬着手的混圆桩,并有些感觉。
梳理了一番上周讲的几个点,他记住的不多,而且把站桩的心法忘了,甚至不记得我讲过,虽然我进行了提示。直到我又完整的复述了一遍,他才想起来。然后二人站着继续听讲,结合着今天下雨依旧上课为例子,讲了讲观念习惯行为、我们对拳和桩的观念认识、练和炼、放等几个内容。很快两个多小时便过去了,最后相互推了几把手,并简单做了几个小擒拿的动作。
十一点四十左右上课快结束的时候,我说上节课针对你以前接触的拳和桩,专门讲了修学锻炼要先清空,你觉得自己清空了吗?他说感觉自己清空了,以前接触的都过去这么久也没再学了。我继续问道,既然清空了,那为什么还站原来的混圆桩呢?他似乎有所明白,表示会修正放下。
今天上午本来还提前约好了一个人前来体验学习,但是早晨下雨的时候,她说下雨不来了。
对方选择来不来我决定不了,但我可以决定我自己怎么做。
与学生分开后,我来到附近的竹韵餐厅简单吃了点饭,然后冒雨乘坐地铁到达太阳宫公园。这周六下午进行第二次公益性的体验课活动,群里提前有十七八个人报了名要今天来,但是由于下雨,最后只有四个人冒雨前来。我们在公园找了一处铁皮走廊下进行教学活动,虽然头顶漏雨,但由于此时雨势不大,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今天虽然来的人少,但是大家都学的很认真,文简和清巍师兄分别负责一人,我负责两人,教了抱元桩,然后把培元九势全部教完,最后简单体验了推手。接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刚刚够用。
活动结束后,我们各自返回,乘地铁坐公交趟泥水,回到住处已近七点。
下雨,给很多人带来了困难,筛选掉了一些人,反而给能坚持来的人,提供了一对一的更好的学习机会。
一场雨,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求学之心。
一场雨,也决定了一次机缘是否能够把握。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